第A07版:学科辅导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如何提高写景抒情散文的质感

上师大康城实验学校 高级教师 程立海

上师大康城实验学校 高级教师 程立海

所谓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绝对不能游离中心。

散文分类方法多样,一般从表达方式上将散文分为叙事(以事抒情)、抒情(借景抒情)、议论(因物抒情)等,下面,重点说说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技法。

一、打通景物与情感的关联

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一定要找到景物与所要抒发、表达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和关联点,这是抒发感情的凭依和载体,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中楼阁。请看茅盾先生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的片段:

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以上景物与特征的描写,正是为作者以下文字的抒情而作的必要铺垫与伏笔: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几段文字,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树一样优秀品质与特征的北方农民和当时应有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景物与情感二者具有非常神似的契合点。

二、建立景物与情感的纽带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请看原文的几个段落: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本文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作者将所选、所写之景,和要抒发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相一致,给读者以相辅相成,水到渠成之感,文章借此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融入景物与情感的元素

就是说,写景与抒情是融为一体、水乳交融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写作的样本。以该文第三部为例:

这部分正式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在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种细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见。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

作者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着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充盈全文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分别是对美的憧憬与对黑暗现实的失望。

文章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身为写景抒情散文的大师,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景物与情感的元素,将抒发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

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感情真挚,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将思想寓于景物、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写景抒情散文,具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意象立意,强调特定的情景、画面或事物,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