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昕璐 图 吴恺 跟着“戏曲数字人”捏指转身学唱《牡丹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不久前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两所参展高职院校之一,带来了由校级研究基地“传统工艺元宇宙技术应用研究院”研发的“无穿戴式虚拟戏曲数字人”项目,以数字虚拟人技术生动还原传统戏曲韵味。 仿真表演增添传统韵味 此次展出的“无穿戴式虚拟戏曲数字人”项目,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丽底蕴与前沿的元宇宙技术巧妙结合,通过先进的数字人虚拟创建技术、结合服饰全方位物理解算、无触点动作捕捉和语音合成等新技术,将体验者的形象、动作和声音细腻转化为数字信号,塑造出逼真生动的虚拟数字人。这些数字人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即时互动,以丰富多样的表演和展示形式呈现给观众。 现场,参展观众来到镜头前,通过表情和肢体的表演与虚拟戏曲数字人进行互动。体验者的捏指转身、一颦一笑都在虚拟戏曲人身上得到精准呈现,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戏曲舞台,不仅增强参与感和代入感,也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树牢文化自信。 所用技术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从“穿戴式数字人动捕展演”成功优化为“无穿戴式数字人动捕展演”,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进一步推动了数字人技术的发展。 研发团队在项目中坚持采用新质生产力方式,不断优化虚拟数字人的生成流程、动作表现以及交互设计,致力于将传统艺术的魅力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全新光彩。“通过这一项目,我们期望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元宇宙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火花。”传统工艺元宇宙技术应用研究院院长吴慧剑表示。 实际上,在实际应用方面,“适配真人中国传统戏曲仿真表演系统”已入驻上海市嘉定区远香文化源驿站,并推广至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为文化场所和空间增添了一份充满“黑科技”的传统韵味。 数字人还原巨匠本色 此外,传统工艺元宇宙技术应用研究院也已完成《百年巨匠·教育体育篇》的数字虚拟人设计任务,共设计蔡元培、马约翰、张伯苓、蒋南翔、陶行知、叶圣陶、俞振飞7个数字人,用原貌、原作、原物、原址和情景再现的手法还原巨匠本色,展示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巨匠形象。其中,俞振飞数字人还被应用在上海市戏曲学校校庆活动上,让师生近距离感受到这位京、昆剧大师的形象魅力。 “目前,我们还在与梅兰芳纪念馆合作,研究开发梅派京剧数字人,探索未来应用在类似梅兰芳纪念馆等各类文化馆上的可能性。”吴慧剑表示。 依托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长三角虚拟现实创新联盟”、校级研究基地“传统工艺元宇宙技术应用研究院”等平台,吴慧剑和游戏艺术设计专业、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等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并选拔出了一批参与项目学生,将团队研发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带动更多学生了解掌握新技术。 为实现在唱法、动作、服装、头饰、妆面等方面原汁原味呈现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团队还不断优化动画技术的艺术表现,解决了布料解算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让数字虚拟人的水袖仿佛现实中的戏曲表演一样灵动飘逸。团队力求精益求精,将最开始在Unity 3D上开发的虚拟数字人戏曲表演系统转移到Unreal Engine上,进一步优化特效、光影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