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搞发明创造,七八年间获得了90余项国家级、市级科创荣誉并手握9项国家专利,在上海市鞍山初级中学,9年级(1)班的吴增阳是同学们公认的科创小能手。近日发布的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中,吴增阳成功入选。记者走进学校,探寻了他的科创之路。 记者 刘春霞 摄影 吴恺 生活场景成为灵感来源 吴增阳从小就爱问问题,还经常拆电子表等各种物件。发现他的这些爱好之后,爸爸想着可以培养他的科创兴趣,于是带着他参观各种展会。 小学二年级时,吴增阳参加了杨浦区少科站的科创小组。“起初我天马行空设计了一些自认为高科技的物品,最后都无法实现,这让我很沮丧。”后来,科创小组老师的一番话让吴增阳豁然开朗:科创源于生活,科创服务生活。“我开始关心身边的事物,生活给了我许多的启发,我的思路也越来越开阔。”吴增阳说。 每到换季时,吴增阳都容易感冒发烧,在医院治疗时,他发现了问题,“小朋友的血管较细,而且因为害怕会挣扎,给护士扎针带来了困难。另外,输液时上厕所,走来走去非常不方便。”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吴增阳动起了脑筋。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比对市场上各类产品,妈妈的USB暖手宝、弹性运动鞋带、衣服上的尼龙搭扣以及运动时的手机臂包和充气颈枕等给了他灵感,于是“输液小帮手——儿童输液辅助装置”和“充气颈枕输液架”两个小发明诞生了。 把输液绑带打开,手伸进去,手指挨个放好,打开远红外灯组开关,手背上的血管在红外线的映射下显现出来……吴增阳给记者演示了“输液小帮手——儿童输液辅助装置”的用法,这是吴增阳三年级时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个小发明。 “充气颈枕输液架”则是吴增阳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小发明,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最开始只是一个颈枕,两边有两个绑带,可以放置输液瓶或输液袋。”随后,吴增阳对装置不断进行改进,第二代加了“靠背”,第三代网兜输液袋改成了PVC,第四代时他又增加了卡通图案。 让小发明成为人们的好帮手 吴增阳坦言,小发明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是他喜欢科创的原因。但科创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需要在不断的试用和改进中成熟。 “‘让小发明成为人们的好帮手’是我的科创宣言。小发明从生活中出发,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我搞发明创造最初的目的。”进入初中后,虽然学习压力增大,但吴增阳没有停下发明创造的脚步,六年级时他还设计了一套“中共一大会址智能导览系统”。吴增阳介绍说,每到节假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都有很多人参观,但有些游客不知道要提前预约,于是就想用这样一套装置让人们更方便预约。 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吴增阳也面临了很多困难,比如学业与科创活动如何协调、如何自学各种知识等,“其实,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学习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利用在一些小发明创造上,在小发明创造中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再运用到学习上。”他表示,这些年的科创经历不但磨炼了自己的意志,也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表达和思考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喜欢科创、爱上发明,吴增阳还积极参加科普宣传和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德育副主任王盛强说,一直以来,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高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实施上海地方课程的同时,还创新开展了学校的特色课程,比如“小小气象站”、科创发明类课程等,都深受同学们喜欢。“吴增阳的各种发明创造,一直是学校科创教育的素材,我们的团室里有他的作品,每年的科技节他也会分享经验,会利用自己的特长,带领周围的同学参与到科创学习中去。”王副主任说。 对于入选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吴增阳深感荣幸:“获得这个荣誉是很不容易的,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努力学习,做更多小发明,为人民城市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