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启动了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将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赋能理工农医文等各类人才培养。听起来门槛较高的人工智能,高校何以“人人皆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教育变革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使不同专业学生学有所得,不少高校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学习内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市场、创新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社会伦理道德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也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放眼世界,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共识。众多顶尖高校将其纳入通识教育范畴,相关课程不仅传授技术核心原理,更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文化和伦理影响。 从通识教育的发展来看,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支撑越来越显著。如今,“大学计算机”已经同“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一样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必修课。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近年来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和新农科“四新”专业体系建设推进,迫切需要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提升学生围绕专业的人工智能应用技能。 通识教育也区别于专业教育。很多高校近年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等“智能+”新工科专业。专家认为,当面对新兴产业需求时,未来应淡化专业、强化课程,通过拓展组织边界、学科边界等,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系统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仍在发展之中。各高校积极探索师资配备、学习效果、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更优方案,如在全校或更大范围内统筹调配专业师资力量,应用模块化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 (来源: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