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学生导报

下一版   

 

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从劳模身上感知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百名劳模进校园”成效显著

记者 刘春霞

日前,“劳模精神进校园 立德树人谱新篇——上海市‘百名劳模进校园’展示活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举行。记者采访获悉,“百名劳模进校园”开展以来,共计在一百多所校园开展各类型活动29370次,其中大型活动1650场,劳模工匠参与35464人次,师生及社会人士参与325万多人次,得到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各学校也积极挖掘劳模的宝贵精神财富,推进劳模精神教育。

记者 刘春霞

“38年里,我一共挑断了40根扁担。”

“38年里,我一共挑断了40根扁担。”全国劳模杨怀远在家中向来访的上海市钟山初级中学师生讲述自己38年如一日,挑着扁担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当学生问起“杨爷爷,这些年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您”,杨怀远回答道:“群众的需要,是我坚持的动力。”

学生被杨怀远的事迹深深感动,也更加理解了劳动模范精神的内涵。“劳动不只是辛苦,还能让人快乐!以后我们都要像杨爷爷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哪怕是小事,也要用心去做。”

2022年,结合“百名劳模进校园”活动,在虹口区“劳模工坊”的支持下,上海市钟山初级中学校长苏菁带领学生述说《访劳模 树理想》,开展了“挖掘与整理劳模口述历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采访劳模,记录并整理他们的口述历史,让今天的中学生走近劳模、了解劳模、学习劳模。校长苏菁介绍说,两年来,“挖掘与整理劳模口述历史”活动已成为学校创新发展劳动教育形式,传承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方式。

创新人才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两手抓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抓斗大王”包起帆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对象。20世纪70年代末,看到码头装卸工频遭事故,包起帆决心通过技术创新来保护工人的安全。他成功研发了单索木材抓斗,这一创新不仅保障了装卸工的安全,还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设计什么好呢?怎么才算是一份好的设计呢?”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4)班蒲新格同学报名科创大赛后没有方向,带着这些困惑,她踏上了前往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的研学之旅。研学之后,蒲新格在敬佩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的同时也找到了设计方向,“我打算针对特殊人群,设计一款智能设备。”看到社会上有很多中风患者,蒲新格于是想尝试借助人工智能项目帮助脑卒中患者减少痛苦,早日康复。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她完成了帮助脑卒中患者的项目,并在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比赛中获得了全球生物银奖。

“我们今天深入学习劳模、劳动、工匠精神,正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新时代育人理念上的深化与发展。”上外附中校长杜越华说,今天的上外附中,在树立“理科特长、创新特质、外语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更需要让学生学习和传承劳模精神,“非常令人振奋的是,我们有幸请到全国劳模包起帆老师担任学校的科创教育副校长,这对我们上外附中的学子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劳模与学生结对,是言传身教的最好实践

此次展示活动上,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教育实践基地“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正式揭牌;“抓斗大王”、全国劳模包起帆,长征火箭原总设计师、上海市劳模翁伟樑,“建筑精锐传承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王连云,获颁首批“关心下一代工作楷模”荣誉奖牌。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下一步将为教育系统关工委全面深化“百名劳模进校园”活动、为老劳模进一步提升自我创造条件,统筹学习资源,打造学习阵地,搭建学习平台,创新学习形式,推动学习实践,让老劳模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育人本领。同时,按照教育部关工委的要求,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校党建、校园文化、科研体系、师资队伍、课堂教学、教材编撰、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深入到班级、支部、个体。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