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米金升 马爱梅 黄杰 张小思 ◆ 绘者:石子儿 胡优 廖朝阳 毅笔一画 盒子 ◆ 出版方:人民邮电出版社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大江大河共同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文明。 这套书从“科技+工程”的角度切入,结合自然与人文,以我国大江大河的建设开发历史为线索,通过大开本的场景手绘图,全景展现了长江、黄河、珠江、大运河的工程科技、文明演变、历史变迁、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让孩子在一幅幅的画卷中领略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水利、交通、城市、生态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学习我们对大江大河保卫与治理的智慧,在画卷与字里行间感受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建设大江大河的家国情怀,引导孩子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 世界上最复杂的河口 长江口最宽处约90千米,虽然是一个河口,但它实际上已经和大海相连了。伴随着滔滔江水,上游的泥沙顺流而下,在长江口逐渐淤积,形成了3级分汊,4个入海口。因此,长江口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河口。 著名的拦门沙 长江入海后,由于水域变宽,水流趋于平缓,泥沙就慢慢地淤积了下来。于是,长江口形成了一道水深大约6米的浅滩,它就像一道门槛,阻碍着轮船的正常通行,这就是长江口著名的拦门沙。 如何打通拦门沙? “治理长江口,打通拦门沙”,这是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设想,也是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与追求。把江底的泥沙挖出一道深槽,轮船就可以顺利航行。打通拦门沙,建设深水航道的原理就这么简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师,一边观察、计算,一边用模型来试验,终于摸清了长江口水流和泥沙的“脾气”。 因为泥沙是从长江的上游来的,所以工程师一直认为只有把上游的泥沙治理好,才能“降服”下游的泥沙。经过多次尝试,工程师终于发现,长江口的泥沙也可以从下游治理。他们还发现,其中一个入海口的水流比较稳定,便决定将这个入海口作为主航道,它就是长江口的南港北槽。 工程师决定按照计划,分三期治理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正式开始了。 约束滔滔江水 在长江口北槽的两侧,工程师沿着水道建造了两条堤坝,它们被称为南导堤、北导堤,也有人称它们为“水下长城”。南导堤、北导堤像是给江水画了两条红线,引导江水的主流在红线里面流向大海。同时,这两条堤坝也约束着泥沙要么在主槽外面“老实待着”,要么在主槽里面和江水一起流入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