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发青少年获奖比例创新高

记者 刘晶晶

记者 刘晶晶 

第十三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于1月4日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盛大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普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记者看到,本次评选中,不仅有院士大拿以身作则推动科普工作,青少年科普力量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朱美芳介绍说,本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共收到了来自各方的533个申报项目,同比增长了4.1%,再次刷新了申报纪录。经过严格的形式审查、网上初评、线下复评和终评,最终评选出了包括提名奖在内的122个奖项。

在上海的科普工作中,院士专家以身作则,引领起科普新风尚。这次评选中,葛均波院士和张杰院士荣获上海科普杰出人物奖,他们不仅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投身于科普教育事业,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美芳表示,此次评选还有一个令人惊喜的趋势,青年科普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成为科普事业的新生力量。

据介绍,本届评选中青年科普工作者占比显著提升,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式,为科普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作为科普新生力量的青少年参评比例也创下新高,获奖项目比例达到37.5%,创下历年新高。获奖项目不仅涵盖了传统科学和新兴科技领域,还密切关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热点问题。这些获奖项目充分展示了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让大家看到了科普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金山世外学校的王思成获得了小学初中组的青少年科技励志奖一等奖。在学校浓郁的科创氛围熏陶下,王思成成为了学校的科创小达人。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Scratch编程,并在B站上自学各种编程语言,还自学了建模软件。“尽管有些项目遇到了挫折甚至是没有实现,但每一次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他说。

王思成先后设计了新冠检测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助老机器人、航天挖掘机等作品,其中“基于语音识别和远程操控月球车”的研发和迭代持续半年之久,最终凭借此项目荣获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入选“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2023年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的经历,让他可以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更激发了他对科学的热爱。

“我现在对人工智能很感兴趣。”王思成表示,科普可以让更多同龄人一起加入到科创中来。他曾经作为小研究员为电视台录制科普节目,给小伙伴科普智慧城市的综合管理。在他看来,追根溯源是中学生需要具备的精神,无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会更牢固,而科学就能教会大家问为什么。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