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康城实验学校 高级教师 程立海 对学生语文学科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和习得,运用“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相结合的方法和策略,不失为有效、实用的举措。具体而言: 一、“授之以鱼” 所谓“授之以鱼”,就是在学生对规范表达处于零基础或对某类新学习、首次接触的知识和内容,采用“授之以鱼”的方法,直接给出学生答题的格式、模版,要求学生仿照样例,“依葫芦画瓢”。比如当初中学生学到说明文,要求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大多数学生回答得都不够规范和准确,教师就要及时、得当地给与点拨和指导。 在教学初中和高中古诗词鉴赏时,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知识、方法接触的不多,或者虽然学习过,但可能会遗忘或是掌握、理解得不够透彻、牢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要求教师适时给予帮助、指引和辅导。以上海市2025届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的第13题为例: 甲、乙两诗都表达了对前人的追思,有人认为甲诗妙在“词不烦而意有余”,乙诗则“词沓意尽”,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在高一、高二学生作为练习作业时,学生因为刚刚接触这类题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会给出如下的示范和示例: 我认同甲诗“词不烦而意有余”,乙诗“词沓意尽”。甲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妙在写怀念庞公而不事铺陈,语不穷尽,意不显露,在追思前人的同时表达隐逸情趣。乙诗虽然语言质朴,但表达过于直白,多用叠词,如“碧岩岩”“碧汤汤”等,使作品在表达上显得有些单调和重复,缺乏诗歌应有的意境与深度。 有了教师上述的规范表达和示例,大部分学生就能心领神会,作出如下规范而有个性化理解后的表达: 我认同甲诗“词不烦而意有余”,但不认同乙诗“词沓意尽”。甲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妙在写怀念庞公而不事铺陈,语不穷尽,意不显露,在追思前人的同时表达隐逸情趣。乙诗语言也平实浅易,先赞叹孟氏诗文的风格与成就,再转入对孟氏无人继之的伤感慨叹,寥寥数语,意蕴深长,表达作者对孟氏的深切缅怀。 经过一段时间“授之以鱼”教学策略的落实和实践、练习,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和题目的规范表达有了比较深入、全面的认知、理解和掌握,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水平和素养,就能够得到不断的累积、增强和提高。 二、“授之以渔” 可以说,“授之以渔”是教育教学中最高的理想境界与目标追求。要想帮助学生解决表达不够规范的问题,就要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毕竟,传授给学生以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记叙文、文学类文本几乎是各个省份中考和高考必考文体,分值占比高,而得分率相对议论文、说明文、实用类文本来说低得多,是重点和难点之一。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和情况,就要借助重点知识的讲授、阐释,以及典型问题和题目的训练、总结,循序渐进地达成规范表达的目的。请看2024年上海高考、选自作家赵冬妮的《斑鸠》的第9题: 本文首尾两段都写到斑鸠的叫声,分析其作用。 要规范表达本题,就需要具备这样的知识:首尾段的一般的、基本的作用;再联系首尾段的具体内容和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全文主旨,进行解答和规范表达。这样的类型题,在日常教学、期中与期末考试与模考中都有接触、练习过,学生只要掌握了这类题目的基本知识和答题模式,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给出下面的规范表达: 首段写斑鸠叫声的沉抑,给人以孤独感,引出下文对斑鸠的回忆;尾段写斑鸠叫声的焦急低回,表达了我对其生存处境的忧虑;以声写鸟,首尾呼应,加深情感。 再看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9题: 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产生的叙述效果的能力。解答和规范表达这一类型的题目,要从文本内容、行文思路、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等方面入手,这方面的题目比较常见,平时教学与练习、考试中都“习以为常”,学生非常熟悉。结合所给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学生就可以这样来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和解答: 首先,从小说内容分析:根据选文“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说明小说内容是回忆的故事,小说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其次,从情节脉络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使陈千里去南京,叶桃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并保守秘密,帮助党组织考验陈千里,陈千里知道事情的真相等具体情节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使文章情节脉络清楚明了。 再次,从人物形象分析:文中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从“过去”到“现在”,通过时空转换,展现出陈千里这一人物在叶桃的帮助下由疑惑到明白,逐渐成长的漫长历程,使小说中叶桃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 最后,从行文特色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语句叙述时间,由“过去”直接转到“现在”,具有跳跃性,通过陈千里这一人物的衔接,使小说内容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叶桃所做的事的谜团逐一解开,这样的衔接使行文跌宕起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有了以上对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的分析与理解,学生就能够顺利、圆满、正确地规范表达: 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 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 一言以蔽之,对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规范表述思维过程、规范表达答题步骤和过程的能力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练习、考试中针对学情,分别采取“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不同方法和策略,以及强化规范表达的格式、模式和技巧,就能够不断地提升和增强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水平和素养。这在笔者执教的历届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和实证,相信其他老师和学生同样会取得理想成效,屡试不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