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路者的方向

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李清川

70年前的今天,全国第一张青年报诞生在上海解放的征尘未洗中。70年的激情岁月、砥砺征程,是《青年报》与青年同心思行相伴,与城市同行弘扬风尚,与时代同步竭诚鼓呼的70年,也是一代又一代青年报人传递信仰和使命、传承精神和创造的70年。

《青年报》的70年,是充满青春记忆的追梦之路。从创刊时集结出发信仰为马、白手起家,到复刊时再上路但开风气、不甘人后,再到跨入新千年以来不忘初心、弘扬风尚,青年报人始终奔跑在追梦路上,并为追梦者纵笔鼓呼:摸索出“细纱工作法”的郝建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取得哥德巴赫猜想重大突破的陈景润,主动请缨扎根边疆的彭加木,改革开放以来的张海迪、史光柱、李斌、公举东、徐虎、彭非、金晶、李影、周瑜、王海滨、“小叶子”……一个个年轻的故事走进读者的精神世界,一系列美好的精灵跳动在青春的灵魂,伴随着《青年报》,一代又一代青年充盈着心灵滋养了生命收获到成长,又毅然转身汇入时代洪流,唱响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最美乐章。

《青年报》的70年,是洋溢青春热情的担当之路。我这样说,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的构建在于人,新闻文化传统的塑造和传承系于报人。“小楼承大势,昂首对苍茫”,东湖路17号的院落没有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的陋习,青年报人在精神上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是使命、理想、价值观的薪火相传,它让青年报人能任事,敢担当,它让赶路者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因为担当,才有了逐日填海,上下求索,才有了锐气不褪的时代扣问:青年人应不应该有棱角?长江漂流体现了时代性格吗?大学生毕业何去何从?今天,我们怎样成长?改革再出发,青春何以安放……一个个观点争鸣碰撞出炽热理想,一次次思想讨论激荡出万千气象。

《青年报》的70年,是释放青春活力的奋斗之路。从最初的周报发展为日报,从一张报纸到日报、周报、杂志、网站汇集,从新闻纸为主到全媒体呈现,都源自青年报人投身发展与变革的不懈奋斗。这种奋斗热情似火,意志如铁,曾创造出《青年报》百万份发行,带动了服务千万人群的飞跃,也让青年报人持续引领社会风尚:从创设“学生记者团”、创办“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到率先发起“优秀青年厂长经理”“80年代卓越青年”“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再到主办青年公益音乐会、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一个个活动拉近了我们与读者的距离,一次次评选启迪着青年关于“优秀”的时代畅想。

《青年报》的70年,是激荡青春思想的创新之路。历经铅与火,走过光与电,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青年报人又向着全媒体时代果敢进发。“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在全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创新路上,每一个青年报人都是赶路者:2019年以来,青年报社成立融媒体中心,推动“青春上海”与《青年报》深度融合,上线“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启用“柒视频”演播室,优化“青春上海ACT+”服务平台运营,启动智库建设和大数据项目……一项项改革,一次次创新,从追求“跃然纸上”到向往“无限空间”,我们已经打开未来,也必将在这场全媒体变革中获得重生。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年报》70年的风雨历程,是一座热血铸就的丰碑,是一幅风云舒展的长卷,更是一面挥向未来的旗帜。饮水思源,我们向历史致敬;追昔抚今,我们更向未来致意。今天,我们站在新起点上,向着旗帜的方向盘马弯弓,整装待发,我们为梦想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期待她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新时代的赶路者,我们愿将岁月长河中青年报人勇于尝鲜、绝不墨守的最鲜明特质,化为内生创造,一路向前。我们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中,坚定与伟大祖国、卓越城市、可爱青年一道,永怀希望,朝着光的方向,奋力前进。

我们以此纪念历史,以此作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