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革同进 与青年同行

上海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有很多“大事件”与年轻人相关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2004年10月10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领导与部分中小学生专门座谈,面对面听取他们对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受访者供图

与改革同进,与人民同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今年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纪念上海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座谈会18日将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记者了解到,40年来,一届又一届的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的职权,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其中也有许多“大事件”与青年息息相关!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上海当年出了全国第一部

保护青少年的地方性法规

1987年6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是全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的地方性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李刚介绍,《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开创了青少年保护专门立法之先河。在条例实施后,全市构建了青少年四级保护网络,组建了14000多人的青保队伍,加强对孤儿、残疾等特殊青少年的保护,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上海少年司法基本配套制度。

之后的十多年来,上海市各级责保组织依据《条例》规定,在依法保护青少年合法公益,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保护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修法过程中,2004年10月10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领导与部分中小学生还专门座谈,面对面听取他们对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

2004年11月25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的修订,并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分别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国家机关保护和自我保护设定专章规定,并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挽救、感化以及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作出规定。

开展“走进人大”主题活动

走进更多青少年的心中

今年12月4日,全市120名中小学生代表来到神圣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举行“走进人大”学宪法活动,隆重纪念第6个国家宪法日暨上海市第31届宪法宣传周。来自黄浦区曹光彪小学的赵泽源同学说,和同学们一起感受了立法机关的神圣威严,懂得了是宪法赋予并保护着每位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神圣职责,感觉宪法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了。”

实际上,对上海的中小学生来说,“走进人大”早已成为了一种“常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往往是一知半解。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让青少年实地体验国家立法机关,在体验式、参与式的法治实践中感悟宪法精神、增强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是一种更加生动、更加有效的法治教育形式,也通过进一步创新深化宪法宣传教育,使得每个孩子成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素质全面的社会人。

值此纪念上海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之际,市人大也专门梳理了“走进人大”主题活动的“第一次”落地。

从2006年开始,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推出了以面向大、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走进人大”活动。活动旨在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推动本市的民主政治建设,让各界市民特别是大、中学生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而增强公众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2006年2月20日,市东中学81名高三学生走进人民大道200号人民大厦,成为“走进人大”主题活动的第一批“亲历者”。时任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副主任周慕尧、包信宝以市东中学老校友的身份与同学们合影留念,龚学平主任代表三位老校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第一次主题活动就取得良好的效果,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工作小组,从2006年5月开始,首先在本市的重点中学中进行,每个月举行一次,并逐步扩大范围。

对上海大学“80后”老师李银来说,自己也是“走进人大”活动的受益者。2008年10月,当时,作为校团委副书记的李银随上海大学人才学院的同学走进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观摩同学们模拟常委会会议审议。此后,她每年都带学生参加“走进人大”活动。

2010年1月,李银有幸以市民代表的身份旁听市人代会。会期内,市人大常委会为她配备的手机几乎被市民“打爆”,这让她深深感受到市民对人大的信任,对民主法治建设的期盼。正是这么多次与人大的“亲密接触”,使得李银于2011年以高票当选为宝山区人大代表,有机会直接参与人大工作。

在不断完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从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以来,“走进人大”活动的参与面越来越广。从最初的大、中学生不断拓展,覆盖至乡镇人大代表、普通市民、党派人士、港澳台同胞、外国友人等社会多个层面、多种身份的公民,活动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了解到中国地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2018年6月6日,60余位驻沪领馆外交官也走进人大,活动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对外宣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平台。

从“小白菜”到“小叶子”

上海地方立法为志愿者“撑腰”

早在2009年,为迎接世博会,上海颁布实施了《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从迎世博600天,到办世博184天,无数“小白菜”为世博会成功举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为现场靓丽的风景线,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宝贵的志愿精神正逐步从“特定活动”转向“日常点滴”,更加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充溢在申城各个角落,推进了上海“志愿服务之城”的建设步伐。

从“小白菜”到“小叶子”,新形势下,为了促进上海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结合近年来本市志愿服务发展的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提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

如今,新修订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已获表决通过,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更好鼓励和守护这支“年轻的力量”。

根据新修订的《条例》规定,本市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制定统一的信息数据对接标准,依托市人大数据资源平台整合志愿服务相关信息和数据共享,实现全市志愿服务数据统一归集、统一管理和共享交换。

新修订的《条例》规定,对于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在其本人需要志愿服务时予以优先安排。鼓励有关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公共服务机构等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为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提供优待。

同时,有关部门将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或者受到表彰、奖励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信息向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归集,依法给予信用激励。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二经济法专业的韦靖是今年进博会的一名“小叶子”,对于条例的实施也倍感期待。“我觉得,在大数据时代,能够将志愿者热情与未来职业方向‘挂钩’,是对志愿者的一种激励机制,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