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更多“神器” 还得更多人会用

专家说,别让这些设备成摆设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见习记者 陈嘉音

    2017年5月2日在浦东机场,本市公共场所设置AED后实现首例成功抢救,图为事发地点附近使用的AED设备。

    日本最新款AED也出现在了第二届进博会展区。

这些年,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等急救常识已慢慢走入大众视野,申城AED的推广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公共场所AED的普及,距离“黄金四分钟”的救治要求仍相距甚远。

装上这些AED后该如何避免“闲置”?其他国家又有什么创新经验可以借鉴?专家呼吁, AED的安装以及急救知识的普及,考验着社会健康治理能力,这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公众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关注。只有大家一起发力,才能让AED成为真正的“急救利器”。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见习记者 陈嘉音

避免AED被“闲置”沪上公益组织提供托管服务

多年前,市红十字会上门免费安装AED的时候,不少单位顾虑重重:一旦装上了这些设备,后续的管理工作由谁来负责?事实上,AED配件如何维护、相关培训如何开展、法律风险如何规避等问题,导致了机构在配置AED后出现了“闲置”的现象。

为了让这些AED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除了市红十字会外,沪上多个部门、甚至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也在做最大的努力。两年前,上海悦安健康促进中心推出了一套完整的AED托管外包服务解决方案,成为全国率先推出AED托管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此套方案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AED托管服务的同时,彻底解决了设备使用方的后顾之忧。

“企业捐赠了AED设备后,由我们来负责后期的维修保养,以及急救人员的相关培训”。上海悦安健康促进中心负责人吴皓峰告诉记者,和企业签署了托管服务后,相关风险也将由他们来承担。

就在今年4月8日,悦安联动了一家医疗企业为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捐赠了6台AED设备,并期望通过探索跨界合作共同治理的模式,来为AED公共除颤计划及社区安全模式提供积极样本。

吴皓峰坦言,在推广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无论是组织、策划,或是管理等各方面投入成本巨大。“比方说很多志愿者都是从零起步,必须要经过大量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不过大家都很有热情地在做这件事。”吴皓峰说,不过,从申城看不到AED到慢慢普及,这让他感觉国内的急救事业在飞快进步。

除了对企业安装的AED提供托管服务外,他们每年还在组织大量的急救培训。下一步,他们会针对小朋友出版一些急救绘本,通过丰富的画面、浅显的语言让小朋友们从小学习这些急救常识。

政策层面发力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

事实上,为了推动普及AED,国家在政策层面开始发力。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到,要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培训,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

今年10月,面对网民关于“加快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留言时,国家卫健委也做出了回应——“我国在推进公众使用AED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积极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实,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加大AED配置投入,开展AED和心肺复苏的普及性培训,科学规范指导AED布设使用,积极推动AED普及,营造公众参与急救的社会氛围。”

就在最近,上海新实行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也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

[他山之石]

美国每十万人超300台 日本每年专设“AED日”

有统计表明,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普及,美国目前公共场所每10万人口拥有的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数量为317台。由于各州有各自的规定和部署,各地人们能找到AED的场所不尽相同。比如,在纽约,法律规定所有市政建筑、体育馆、展览馆都必须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

日本,是目前全世界AED设置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7月1日被定为日本的“AED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急救教育普遍“从娃娃抓起”,进入中小学课堂。此前,东京都世田谷区的一所中学为学生们开设的心脏急救课程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关注。视频中,学生们在体育馆内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都放着教学道具,学校则通过边教学、边操练的方式教授学生们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以及AED的使用方法。

在新加坡,民防部队和心脏基金会联合起来,着手打造一个完整的AED网上注册处,将所有设备的确切位置都标记在地图上。一旦有人倒地,民众便可通过“myResponder”手机应用软件打开这张“救命地图”,查找周边最靠近自己的AED设备,展开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