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无私 匠心爱心

成长中的90后,有青春最美的模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吴佳妮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兰然军的从军路。

    刘晋欢在道口执勤。

90后男护士王冬麟两度援藏,今年“白衣战士”又给自己加了新标签: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95后刘晋欢在上海的防疫战线上“通关”了,“集齐”集中观察点志愿者、道口志愿者、翻译志愿者等多重身份。

战疫,让社会看到了90后不惧不退的青春模样。而他们的成长,并非在朝夕之间。在援藏、支滇路上,在科研、匠心探索中,在参与进博会等国家盛事的队伍里,都不缺努力奋斗、不断创新、甘于奉献的90后。

在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之际,他们用行动证明,跨越百年的五四精神在他们身上依旧闪着青春之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战疫一线

出征武汉,我报名!上海防疫,我不退!

时隔三个多月,王冬麟再次回到了熟悉的工作环境——普陀区中心医院内科监护室的护士工作台。从事重症监护工作八年,这名90后已成长为监护室副护士长。

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科室动员大家支援武汉时,他第一个举手:“我报名!”

身为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除夕年夜饭才吃了两口,王冬麟就收到出发通知,放下筷子提起行李,冒着寒夜冷雨出征武汉,那一夜,全上海致敬这136个逆行的背影。

王冬麟战斗了67天,监测生命体征、输液治疗、吸痰,平时习以为常的工作一旦穿上防护服后,都变得艰难,有时连呼吸都很吃力。一个班次结束,衣服早已湿透,脸上都是护目镜、口罩留下的压痕,手也因为长时间的汗水浸泡长出了湿疹。67天,他护理了近百名患者。

3月31日凯旋回沪的那天,很多热心的武汉志愿者和市民自发到酒店送别。自制的签名板上,上海医护人员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王冬麟也不例外。刚签完名,一名武汉志愿者拿着一枚小小的五星红旗贴纸靠过来,“你好,能给你口罩上贴上小国旗吗?”王冬麟欣然同意。

对方每个动作,王冬麟都看在眼里,小心翼翼地撕开背贴纸,将五星红旗贴在口罩的左侧,又稍稍用力抚平贴纸,他用余光瞥到,对方眼里有泪光。那一刻,王冬麟眼里也有光。

王冬麟是上海1649名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队伍中,28周岁以下团员青年有359人。这群90后彰显了不惧不退的青春本色。在家里,他们还是爸爸宠、妈妈爱的孩子,一旦换上白战袍,他们学着前辈的模样,治病救人,和时间赛跑。

同一时间,在上海防疫一线,也有一群不甘宅家的青年,他们成了青春快递员、道口排查员、防疫宣传员……刘晋欢是其中的“高级玩家”,他已经“通关”了。

这名95后出生于医学世家,今年刚走出医学院大门就遇上疫情,不宅家不退缩,他先在嘉定区医学集中观察点成为志愿者,配合医务工作者做好观察点的区域划分、客房布置、入住引导、消毒指导、测温、送餐等工作。

随着回沪车流增加,守住道口也是守护一座城。刘晋欢又主动要求上道口,成为一名体温检测、维持秩序的志愿者。

当防控重点转为严防境外输入时,他又成为了观察点的翻译志愿者,还申请24小时入住医学观察点,配合驻点医生开展工作。

刘晋欢是个平凡的大男孩,他用一路志愿诠释了一名95后的使命和担当。以他为代表的近10万名志愿者,用行动阐释:敢于拼搏、充满朝气的青年,会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具活力、最有担当的群体。

到西部去

二度援藏,值得;一年支滇,震撼。

援鄂已不是王冬麟第一次出征。2016年和2018年,他两度赴西藏亚东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援助工作。

第一次援藏也是王冬麟第一次上高原。高原反应一直困扰着他,头疼,为保持睡眠需要安眠药助力。在医院,他给护士进行急救培训。由于仪器来自各地捐赠,单输液泵就有三种不同型号,快速精准地使用成为必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会用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

熟悉了亚东县后,王冬麟发现,所住的援藏公寓附近有幼儿园、学校,当地民众没有从小养成卫生习惯。于是,他和同事走进县幼儿园、小学,第一次当起了王老师,从最简单的如何正确洗手教起,孩子仰起淳朴的笑脸,目不转睛地看着王冬麟的动作,互动小课堂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一年援助很快结束,县人民医院的同行舍不得王冬麟走,“王老师,你要再回来看看。”

没想到,一年后王冬麟就履行了“回去看看”的约定——再次援藏。为何还去? 他有新感悟:“因为去过我知道当地最缺什么,他们不仅需要我们带去医疗知识、技术和经验,还需要扶持医疗项目的开展。”

二次援藏,王冬麟和队员们一起帮助医院设立无痛胃镜诊疗室,在常规检查中设增强CT检查,还将义诊开上了海拔4500米的亚东县堆纳乡曲麦村。

援藏丰富了王冬麟的阅历,如今他还想去国外援助,“青年该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冲锋在前,趁着年轻发光发热。”

就在王冬麟第二次援藏期间,95后李芸舟也背起行囊,来到彩云之南。李芸舟是同济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那年,想脚踏实地做些有意义的事,她选择了云南元谋,开始318天支教生活,也从一名学生变成337名孩子的“舟舟老师”。

刚到元谋,有学生对她说:“父母没念完小学照样赚钱,不读书也可以。”也有人问她:“老师,上海很远吗? 比昆明还远吗?”

李芸舟颇为感慨,孩子们缺乏的是远比物质更为可贵的东西,她想告诉他们,远方并不遥远。

她发起了希望漂流活动,收到来自6个国家、24个城市的179张明信片。“元谋的小可爱们,好好珍惜当下,为美好未来奋斗吧。”明信片上话语真挚,有介绍大学生活,有告诉孩子们从山里走出来的感受,每张明信片都在鼓励他们:未来有无限可能。

在告别云南时,她收到了一名女生的书信,女生因为身材微胖总遭同学嘲笑。李芸舟和她谈心,告诉她:“重要的是内在。”

“老师,你这句话震撼了我,我会一直记得。”看着信,李芸舟真切感受到支教的意义,“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支教有了改变,就是意义。”

在上海,还有很多优秀的90后学生,选择在本科毕业那年去云南、甘肃等边远地区支教。也有越来越多90后选择援疆、援藏,贡献青春力量。

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去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身担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也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助力进博会

当小叶子,专业;做安保战士,敬业。

建设自贸区新片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助力进博会……这其中,怎会少了90后的身影?

迎五洲客,计天下利,两届进博会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开放融通、奔流向前的中国。“小叶子”用热忱、专业的服务,温暖的微笑,在这个世界舞台上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形象。

从云南支教回来的李芸舟,也成为了进博会“小叶子”。身为同济大学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去年9月25日就开始上岗,她是同济大学202名“小叶子”的“大管家”。

他们上岗47天,日行三万步,对室内定位导航系统进行优化。这是一群“不但熟悉了国展中心的每一寸地面,还熟悉了每一块天花板”的志愿者。最终,会期6天内,超30万人次使用了这一系统。

在志愿者之家,李芸舟还和小伙伴一起策划了快闪。当他们挥舞着五星红旗,在场馆内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时,越来越多的“小叶子”停下脚步一起歌唱。

李芸舟说,进博经历让她收获的不仅是62个关于进博的微信群,15.2G内存的“进博会”文件夹,更重要的是坚守志愿初心,在参与国家大事中展现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

与她一样,6311名“小叶子”在这个国际舞台上,感受到了祖国的力量,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90后服务进博会,不仅只有志愿者岗位。在第一届进博会晚宴中,90后兰然军承担了安保任务。这名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二支队的武警战士,主动请缨参与这项任务。

这次历练让他懂得,什么叫“单兵动作,国家形象”。

任务是最高标准、最严要求,他们提前做了近一个月的准备,包括学习警卫工作的各类执勤规定,详细勘察地形完善兵要地志,针对50余种情况不断强化处置训练,每天都训练到深夜。

最让兰然军头大的是学习执勤英语,相当费劲,还不如绑着沙袋跑10公里。但他也意识到,进博会是国际盛会,每一名青年代表的都是国家形象,只有执勤英语过关,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除了进博会,他还出色完成了亚信峰会、G20峰会等重大临时性安保任务。

出生于军人世家的兰然军,从小就将参军报国当成人生使命,保家卫国、无上光荣! 18岁走进军营的那刻,他知道,这不但意味着梦想成真,更意味着成长、吃苦,肩上需扛下责任和担当。

只是刚到部队,他经历了一段“梦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适应过程。由于个子较小、体质较弱,新兵连跑5公里,25分钟及格,最快的战友22分钟完成,对兰然军而言,难于登天。

他的“逆袭”从努力开始。别人练十遍,他练百遍,别人休息,他继续“撸铁”。如今中队5公里、400米障碍、攀登、引体向上的纪录都由他创下。

李芸舟和兰然军都深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们可以用青年力量去发声、去努力、去影响,就是一名青年应有的模样。”

科创路上

科技强国才是立足之本,超越挫折才是成长滋味。

近三年在国际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90;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及材料顶级期刊等发表论文6篇;在校期间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这份优异的成绩单属于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后胥博瑞,这名90后材料学者,从事薄膜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也就是利用半导体加工技术进行材料的精加工,实现柔性电子、纳米机器人等一系列离我们很远、但又很近的应用。”

胥博瑞努力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他所做的科研,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依旧陌生。每当这时,他只会补充一句,“材料是国家实力的根基,只有材料研究取得了突破,科技强国才有了立足之本。”

当年他就是抱着这一信念,在填报大学志愿时,表上唯有一条——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师从梅永丰教授,课题组不断产出优秀的学术论文,胥博瑞也努力将其转换为实际应用,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氢气传感器件,解决氢气检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并且将检测时间由数分钟压缩到数秒之内,将器件尺寸缩减至微米级。

回想自己的科研路,胥博瑞常感叹“人生路漫漫,挫折常相伴”,“在克服挫折的过程中,那种一点点突破,一步步迈进的滋味,才是成长。”

就在胥博瑞踌躇满志时,2017年却被确诊为滤泡性淋巴瘤,半年中进行了6次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没放弃科研工作,胥博瑞在化疗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三篇国际顶尖学术论文。去年,他顺利毕业取得了博士学位。

虽然如今依然每天都在服药稳定病情,每周都要验血来观察情况,但他心中有信念:青春有料,充实生活,无愧于我的过去;为国成材,奋斗终身,指引着我的未来。

科研路不好走,匠心之路也不易。23岁的吴佳妮,小小年纪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吴佳妮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源于她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的出色表现。

这名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服务培训中心乘务培训部培训教员,去年代表中国参加喀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餐厅服务项目中以世界第九名的成绩获得优胜奖,在亚洲选手中排名第二,创中国选手在此项目中历史最佳成绩。

餐厅服务项目并非中国的传统强项,从品酒、摆盘,到迎接顾客、推荐菜品、介绍食材,比赛得分点高达上千个,每一个都得用心“啃”下来。

国家队集训严格又单调,还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酒类盲品是项目之一,须在15分钟之内盲品分出15种不同的葡萄酒和烈性酒,比赛用酒是从上百种酒里抽选,对不沾酒的吴佳妮来说,这是弱项。

善于钻研的她,花时间品尝每款葡萄酒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味道,感受温度、湿度带来的细微差别。熟悉一款葡萄酒,她至少要用40分钟,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集训短短几个月,吴佳妮就瘦了10多斤,但她从未叫过一声苦。

回归东航后,吴佳妮全心投入工作。此次疫情来袭,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逆行者”飞行任务,口罩遮住了她的嘴角,但弯弯的眉眼透着的笑意与坚定,传递着客舱的温暖。

吴佳妮觉得,年轻就该拼,女生就该闯! 她用经历证明90后可以在磨炼技能、锤炼匠心中大有可为。

她也坚信,新时代团员青年可以通过努力与奋斗,在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实现青春价值,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匠心精神的践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