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声世界里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大学手语社师生手语讲述“四史”故事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上海大学手语社手语“唱”出爱国之情。受访者供图

    手语讲述四史故事。

“手语版国歌”是什么样子的?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和她的手语翻译“演唱”了手语版国歌,让无数人泪目。对于上海大学手语社来说,如何用手语“唱”出爱国之情和青春之歌,是这里的师生一直在探索的目标。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无声却更动人

手语社学子为祖国送上祝福

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大学学子唐雪儿在《中国手语文化》课上接触到手语。“起初我只是喜欢手语,我总觉得手语反而能更表达自己的声音。”在学习强国APP上,手语版的上海大学红色学府历史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视频被她反复“刷”了好几遍。

她发现,这个无声的语言让她领略了另一个世界。在深入了解听障人士生活的过程中,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她的心头,唐雪儿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于是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成立了手语社。

在疫情期间,手语社的“首秀”刷了屏。手语社同学协助录制了抗疫歌曲《他是最平凡》,为疫区加油。“这是手语社创立之后的第一个节目,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向抗击疫情过程中的付出奉献的每一位平凡人致敬,感谢他们不平凡的付出。”一位手语社成员表示。

随着“四史”学习在高校掀起一股“红色旋风”,手语社的活动就更加而丰富了:精选“爱党百句”,录制手语教学视频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学习手语舞版的《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红色歌曲;最近刷屏的“国歌手语版”也纳入了手语社的学习范围内……

一遍遍地抠动作、一个个地抓细节,手语社的同学表示,在用手语讲述四史时,仿佛能感觉到自己也能在无声的世界里,感受历史的成长。小到课堂学习,大到参加志愿服务,一次次运用手语的经历让手语社成员感到十分充实而自豪。

从零星的五六人,发展到现在的32人,手语社正在不断成长。“越来越多有一样目标的朋友们加入了我们,希望通过手语社的志愿服务活动来服务社会,宣传手语,让更多人了解手语这种语言。”唐雪儿说道。

手语社指导老师迪拉热表示,下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开展志愿服务和宣传手语文化,用手语宣传海派文化,讲好“四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使党的声音精准传达到听障人士,覆盖到社会各界,为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做出小小的贡献。

多方携手联动

让红色资源向聋人群体的辐射

据统计,我国的听力残疾人约2000多万人,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其中有约20%-30%的人使用中国手语。用手语向听障人士讲述四史故事,不但唤起了聋人群体的历史记忆,有力推动了党的辉煌历史和创新理论更加深入聋人群体内心,也能推动青年学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新的改革开放征程中勇担使命。

记者从上海大学文学院了解到,为准确、完整、全面地用手语传播党史,让更多聋人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上海大学文学院依托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平台,结合“四史”教育,联动红色场馆力量,打造红色场馆的手语宣传视频,为聋人群体提供“四史”学习教育资源,实现红色资源向聋人群体的辐射和浸润。

在未来,手语社将依托红色文化研究院,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紧密合作,制作《红色之旅(手语版)——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系列手语宣传资料并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厚植红色基因,探索革命前辈的初心之路。

此外,手语社还会与校史工程联动。联合学校宣传、组织、博物馆等部门,制作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办学纪实的手语宣传片,并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向聋人群体展示老上大的革命历史,讲好上海大学的红色故事。同时,手语社将与中国聋协手语委、上海市残联、上海市聋协、徐汇业余大学、上海市聋青技校、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等机构、组织密切互动,了解聋人群体需求,不断为聋人更好融入社会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推动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服务特殊人群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