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是厚重的历史 也是美不胜收的艺术精品

青年报记者 陈宏 见习记者 陈嘉音

    电视剧《觉醒年代》海报

青年报记者 陈宏 见习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作品之一,43集连续剧《觉醒年代》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写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历史进程的描绘,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2月1日开播至3月19日收官,受到当下无数年轻人追捧。它唱响的青春赞歌,在百年后仍余音绕梁——任何年代,中国都有挑战,而有理想的青年才是希望。

厚重历史剧一样能成爆款

昨晚,央视一套首播的43集大剧《觉醒年代》正式收官。这部大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它是厚重的历史剧,却在豆瓣拿到了超高分,并一路上扬,收官之日已是9.1分——厚重,正是这部剧最闪亮的标签。

《觉醒年代》的编剧,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党史研究专家龙平平,此前就曾创作过《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两部备受好评的作品。他说,创作这部电视剧,自己是想回答“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是哪些人搞起来的”“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以及“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当初的选择对不对”等问题。

“就像说到中国共产党的由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只说到石库门和红船,而不去追寻这条红船是从哪里驶过来的。”龙平平说,自己曾经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做过调研,很少有人知道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蔡和森、俞秀松、何孟雄,“这些民族精英都是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20多岁就慷慨赴死了。”

大到建筑小到纽扣都力求真实

作为拍摄该剧的领航者,导演张永新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拍一部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突破。” 张永新此前执导过《风车》《马向阳下乡记》《军师联盟》等口碑好剧。制片人刘国华则这样评价他:“我认为永新导演有很强的家国情怀,他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另外他对艺术的执念、戏剧文学的储备,非常符合这部戏的气质。” 

谈到回溯百年历史的最大收获,张永新说:“我们要学习和收获的,是一种担当,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认知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不必矫枉过正,不必人云亦云,不必厚此薄彼。” 

“在建党百年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曾经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波折,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我们总归要走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来,靠的是什么?我觉得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身上那种自清自觉的意识,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作为心中最大的担当。这个意识只要不跑偏,这个民族就会生生不息。”张永新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制片人刘国华透露,剧中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摄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复刻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