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给予了好平台 望青年珍惜好时光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2021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峰会昨天举行。“科研人员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有为国家科学献身的精神,这样才能坚持不懈;同时也要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加上钻研就一定会有收获。”在峰会上,徐冠华寄语新生代:要珍惜年轻的时光。

这位老院士感性地表示: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实则匆匆,自己能够把握并且能够利用的好时间并不多。“所以我真诚希望青年朋友们在你们青少年时期放下名和利的思想包袱,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潜心做好科研,或许人到晚年,你会感到,青年时期那段时光是自己最为宝贵的人生经历。”

徐冠华是浦江创新论坛主席,科技创新青年峰会到今年也已经举办了四届。在他看来,这个年轻人的峰会已经成为科学话题的新舞台,成为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青年才俊的新摇篮。让他感到欣喜的是,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扛大旗”“挑大梁”,科技事业呈现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喜人形势。

但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各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形成的历史交汇,大科学的跨界融合特征更加突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涌现。“这些困难和挑战都更加需要青年人的知识和力量来共同积极应对。”徐院士表示。

“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潜心做好科研”,徐院士所言,在青年科学家身上正在得到印证。在“平行未来的N次元”环节中,与主持人对话的两位青年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姚蕊和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田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二字。

田野本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光学,对光学的研究他说首先就是兴趣驱动,“因为我觉得它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去探索去观察我们的世界。”和田野一样,姚蕊也提到了兴趣导向,而这种兴趣,在她看来,是在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慢慢形成的。

姚蕊出生于工程师家庭,从小是在绘图板上长大的。她小时候的志愿并不是做科研,而是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想象的生活是在工厂里与机器打交道。本科在北航学习机械工程,到了清华读研究生,她进入了中国天眼FAST团队。“很多时候是在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中积累的那种信心,积累的那种兴趣,让你觉得你想把科研这条路走下去。”

姚蕊说,每天坐在桌子前,或是在实验室里,面对着计算机看起来有些枯燥,但是当所做的研究慢慢成为了现实,甚至看到它能升上天空,“那时我会觉得科研是人生最有乐趣的事情。”

姚蕊和田野两位都是本土培养的科研人员,没有去国外镀过金。“我是土博士,毕业时也有国外抛来的橄榄枝,但我还是选择留在了国内。”在田野看来,和国外海归人才相比,他没感觉到发展的差别。“我可以用自己的项目和成绩来告诉大家,没有差别。不唯学历,也不论出身,只要你有能力,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年轻人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正如徐院士所言,青年历来是浦江创新论坛关注的重点。在本届论坛上,还有一系列的青年主题活动。如增设的“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向青年群体广泛征集有见地、有活力、有创造性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力求通过这种形式,听到青年人最真实最迫切最直接的声音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