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咖啡如何“出圈”

这位咖啡品牌创始人有话说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沈炯超在为美食季的活动做准备工作。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摄

从2019年6月18日,拥有自己的咖啡店开始,历经两轮疫情,沈炯超已经熬过了三个年头。从不为人知的小巷,到进驻位于徐家汇商圈的百脑汇,这位酷爱咖啡的28岁小伙逐渐找到了创业的感觉。“之前做过两份工作,建筑、金融,这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觉得可以干一辈子的事业。”

曾经,初出茅庐的他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创业三年的他开始觉得,咖啡香也怕巷子深。为此,他不断参加各种咖啡赛事,研发各种全新的品种,最近还在研究咖啡+分子料理。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做一名专注的咖啡师

这几天,沈炯超在为五五购物节“上海环球美食节”的相关活动做准备工作。届时,他还将向美食爱好者分享一堂有关咖啡的讲座。

“这是你要的咖啡。”下午时分,穿着绿色T恤、戴着边框眼镜的沈炯超在店里忙着招待客人。“大家都叫我小沈。”他推了推眼镜,长了一张颇有亲和力的娃娃脸。

小沈说,自己是一个不像咖啡师的咖啡师,没有许多咖啡师身上可见的耳钉、纹身、酷炫的发型。“我没有其他追求,关注点唯有咖啡而已。”

外人并不知晓,这位一心闷头做咖啡的咖啡师学的是木土专业,毕业后曾去过国企、央企,在工地上摸爬滚打过。之后,他转行从事金融行业。但发现自己实在不是从事这两个行业的料。

日常喜欢喝咖啡的他阴差阳错对开咖啡店非常感兴趣,机缘巧合遇到了一家知名咖啡连锁店的其中一位创始人拜师学艺。学习咖啡烘焙的过程,也是入迷的过程。“我发现烘焙咖啡真的能让我心定下来。开咖啡店真的是我找到的可以做一辈子的事。”

小沈给自己的咖啡店取名rocket kaffa(火箭咖啡),一来他是火箭篮球队的球迷,二来kaffa是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小镇,传说中是咖啡的起源地。

今年年初的时候,他突然接到百脑汇招商部工作人员的电话,邀请他入驻市场。在签意向协议时,工作人员表示,会派几批“神秘顾客”探访他的咖啡店。他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唯一入驻的咖啡店,搬到商场地下一层的火箭咖啡门店不大,不少客户是拎了咖啡立即走的,不会逗留许久。

尽管只是弹丸之地,但在小沈看来,对于现在年轻的咖啡爱好者来说,空间并不重要。“老一辈比较钟爱的咖啡馆,以上岛咖啡为例,座位会比较宽敞,还会有牛排等餐食。每个年龄段的客群对咖啡的理解不同。年轻人更注重口感和体验,年长的更青睐空间感和舒适感。未来更多的社区店会诞生,因为这样会显得更有人情味。”

打造小而精的咖啡店

“请慢用。”一眨眼的功夫,小沈就调好了一杯名为“清风”的特调,看上去蓝盈盈的饮料里放了一朵薄荷,在炎热的夏日让人感到了一丝清凉,里面除了有柠檬汁、百香果等原料外,竟然还有黄瓜汁。这个原料的加入让小沈颇为得意,“大部分人想到水果茶,只会想到百香果、橙子等,没有人会想到蔬菜。”

2年前开始研究特调的他最近发现“咖啡+酒”的组合已经在行业内没那么新奇了,他又钻研起了“咖啡+分子料理”,研究低温慢煮的烹煮模式。“就拿冬阴功汤打比方,你喝着汤的时候,能闻到香气,汤的色泽好看,让人欣赏悦目。咖啡也是如此,未来我希望运用感官逻辑的概念,让人闻香识咖啡。”

这一切的启发来源于他参加各类咖啡界赛事。也正是在世界咖啡烈酒调酒大赛上,他看到有选手用打蛋器,把固体变成气体,将茉莉花放在干冰上,整个杯壁弥漫着茉莉花的香气。

曾经,他的初心是像自己的师父一样,开咖啡连锁店,将品牌做大。但在看了许多案例后,他改变了品牌建设策略,“开很多连锁店怕守业难。其实小而精的咖啡店挺好的。你看,上海的咖啡品牌很多,但20多年过去了,只有少数几家能做到规模化。”

小沈告诉记者,最近他的心思花在职业赛上。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可能会参加世界冲煮大赛上海预选赛。

当被问及为何对参赛情有独钟时,他毫不避讳地表示,自己是学工科出身的,学生时代又当过手球运动员,本来就喜欢竞技。“干一行精一行,如果不去研究就会退步。我希望自己获得的咖啡知识能走在市场的前端。”

临走前,小沈表示,希望自己将火箭品牌做大做强,若干年后,别人能尊称他为“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