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城离不了青年之声

刚刚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年轻人,他们最关注的是什么?校园里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怎样帮助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社区闲置的“塔楼”,又是如何成为孩子们的“小天地”……上海这座城市,正在认真倾听来自青年的声音。一个个青少年提出的“金点子”,正在化作城市治理的“金钥匙”。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青年声音显得尤为宝贵。可以说,倾听青年的声音,就是在倾听未来的声音。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自2020年7月17日成立以来,共收到市民建议意见超过16万条,在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收到的6044条建议中,80后90后是提交建议意见的主力军,占比已超五成。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每一个住在上海、来过上海、关心上海的青年,都是城市软实力,都是推动上海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澎湃活力!人人争当建设“希望之城”的“青春合伙人”,这座城必将更加璀璨闪耀!

■03

大学生、村官、白领、公务员、UP主……不同身份的年轻人,他们的“金点子”“好声音”,正源源不断化作人民城市建设的“金钥匙”。

今年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立满两周岁了。在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收到的6044条建议中,28岁至50岁的市民更乐于提出建议,尤其是80后90后,是提交建议意见的主力军,占比已超五成。

这一届年轻人究竟为什么喜欢提建议?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初心

“我来自基层,所提的建议都源于市民群众,可能因此更能引起一些共鸣吧。”“如果能推动问题前进一米、一厘米、哪怕一毫米,我觉得都是有价值的。”

“95后”建议人吴豪是曾是一名大学生村官,现在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在两年里7次提出建议意见,他有4次被摘报的高“命中率”。说起这个“战绩”,吴豪倒是没有太过在意:“提建议就像跑马拉松,是否被摘报只是一方面,在为民发声的长跑中,我们如果能推动问题前进一米、一厘米、哪怕一毫米,我觉得都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2020年4月,吴豪向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提交了“积极引入公众参与 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在这条建议的推动下,当年6月1日,市征集办围绕“十四五”规划,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等平台开展“网上问策”,各界市民踊跃建言,有相当一部分被吸收采纳,直接写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我来自基层,所提的建议都源于市民群众,可能因此更能引起一些共鸣吧。”自今年1月6日起,吴豪为疫情防控连续奋战近半年,先后转战浦东机场、基层村居、方舱医院等多个战线。其间,他提交了一份“规范和完善《解除医学隔离证明》”的建议。

仅仅几天后,这份建议就得到了职能部门的积极采纳。5月2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发布:出院、出舱人员的电子版《解除隔离医学证明》,最新可通过“随申办”移动端自助申领查看,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统一格式,并加强了相关人员返回社区后的有关事项告知。

看到建议得到采纳与落实,吴豪很开心。在他看来,十年建言献策初心不改,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民的真挚情怀。

引领

“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不仅要做志愿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也要看见更多的问题,进一步去思考是否还有政策提升空间,以此鼓励大学生多多关注公共事务。”

28岁的陈立铭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一名在读博士,在他大二的时候提出了一份建议,得到了职能部门的迅速响应,这个结果让他特别受到鼓舞,后来,一坚持就是七年。“如果说,有什么大不同,就是我已经带着学生一起观察社会和思考改进了。”

早在2015年,陈立铭作为一名医学生在上海市中西结合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所在科室正巧收治罕见病患者。“我记得很清楚,那时还叫‘市长信箱’,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就发出‘建立上海主要罕见病名录’的一封邮件。”

建议提出不到1个月,陈立铭受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邀请,与多名罕见病学科专家一起参加了制定罕见病名录座谈会,推动了后来全国首个地方性罕见病名录的出台,直接为这个群体的就医争取到更多保障。

“倍感振奋啊!这也鼓励我在后续依然关注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并立足自身专业,以专业的医学知识提出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如今,已经是博士生的陈立铭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罕见病患者。“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不仅要做志愿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也要看见更多的问题,进一步去思考是否还有政策提升空间,以此鼓励大学生多多关注公共事务。”

今年疫情期间,陈立铭就和由他组建的一个志愿者团队里的本科生陈丽珺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新冠疫情下发放中药的告知说明指导意见”的建议。

当时,不少地区在防疫物资礼包中向居民发放了中药制剂,也产生了因居民无法辨别作用而被误服的情况。“千万不能好心办坏事,所以,我们就联名提出了这份建议。这就是基于‘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思维培育使然。”陈立铭说。

希望

“青春是这座城市靓丽的底色。年轻人对公众事务的参与度比较高,大家都非常愿意为这座城市贡献力量。而人民建议征集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这份热情和情怀就会转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金钥匙’。”

许多建议达人都坦言,只有提出建设性的方案,才能促使美好的发生。

“90后”的赵红程是一名B站UP主,作为一名轮椅人士,她曾通过亲身体验上海出行并制作视频测评上海的无障碍情况。在得知上海有“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后,觉得这就类似于民间的“人大代表”,提交了视频里发现的问题,实现了从“拍砖”吐槽到提交建议的转变。在2021年,赵红程受邀参加年度“感谢上海好声音,期待民生金点子”大家谈活动,并在会上收到了回应。

“桃浦镇图书馆每逢节假日只开放到上午11点,我建议延长开放时间。”去年国庆长假第一天上午9点,人民建议信箱就收到了80后白领王先生的一条建议。让他意外的是,建议当天就变成了现实,堪称跑出了最快速度。“感谢你们,上海这座城市真是了不起!”收到电话的王先生连连感慨。

对此,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任王剑华表示,越来越多市民群众从关心个人利益到关注公共利益,“人民建议征集,我喜欢上海的理由”,成为了许多建议人的真实心声。这背后,既体现了市民群众主人翁精神、参政议政意识的提升,也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开门问策、快速响应、积极转化,努力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年轻人是这个城市思想最活跃、最富有激情的一个群体。倾听青年的声音,就是倾听未来的声音。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把所见、所学、所思、所感、所盼,转化为好建议、金点子。”王剑华说。

“青春是这座城市靓丽的底色。年轻人对公众事务的参与度比较高,对存在的问题感知比较敏锐,大家都非常愿意为这座城市贡献力量。而人民建议征集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人人参与其中,这份热情和情怀就会转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金钥匙’。”吴豪说道。

陈立铭也认为,在网上抒发情绪、抱怨拍砖无异于事情的解决,事实上,我们有更好的渠道去反馈,推动更深一步思考,把解决方案抛砖引玉,或许就能碰撞出火花。把这样的建议征集渠道告知更多人,并把大家的建议成效更大力度反映出来,让更多人看到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效果和价值,这样的风尚就会蔚然成风。

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朱亮高看来,人民建议征集,直面人民群众,厚植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的载体和氛围,有效对接城市治理“供需”,彰显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内在要求。人民建议征集让群众参与城市治理更加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有收获,孵化人民群众对人民城市满腔热爱的同时,正催化人民城市成就人民、人民群众与人民城市的彼此成就。

人民建议征集正成为公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最佳通道之一,而善于提建议的上海市民,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强大“软实力”。

记者手记

别样的青春“软实力”

刚刚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年轻人,他们最关注的是什么?校园里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怎样帮助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社区闲置的“塔楼”,又是如何成为孩子们的“小天地”……一个个青少年提出的“金点子”,正在化作城市治理的“金钥匙”。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青年声音显得尤为宝贵。可以说,倾听青年的声音,就是在倾听未来的声音。让人欣喜的是,在上海多元的建议人中,80后90后,已是提交建议意见的主力军。

当下,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对倾听青年声音的通道正在逐级下沉,除了统一层面的布设,还有许多延伸的关照和期待。今年1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邮筒“青春上海”站点正式启动;就在十余天前,临港新片区青年中心集中成立、人民建议征集点授牌。

我们也十分期待,青年的“金点子”“好声音”,在落地的过程中更加掷地有声,让这股大能量更为充分的迸发,同时,可以成为更多青年人热心建言的一种示范,让人人争当建设“希望之城”的“青春力量”,也让这座城市时刻彰显出别样的青春“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