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长的力量

一名青年教师与学生在新年里的成长约定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90后的周明龙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的一名青年副研究员,在“瞰见未来”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第二现场“瞰见新青年”中,他讲述自己的学术成长故事,并与学生们在新年里立下成长约定,一起感受生长的力量。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要把目标定得高一点

开启科研生涯之前,导师给周明龙的第一条学术建议就是“aim high”——一定要把目标定得高一点,特别是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低,那么论文注定没有办法非常出彩,长此以往,这也会限制人科研能力的上限。

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可能迈出从0到1的那一步是困难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后续总会有很大的收获。很快,他便拿到了第一个研究项目:优化对病人住院日期及手术日期安排的一个项目,并主要考量的是病人住院期间需要用到的多种医疗资源存在数量限制,比如人力资源的限制、手术室资源的限制或者是床位资源的限制,等等。

周明龙的妈妈是一名医生,这加深了他对医疗体系内优化项目的兴趣,加上导师的鼓励,他当时就下定决心第一个项目一定要认真地去做,不可以草草了事,争取能让论文在一本好的期刊上发表。

受制于此前从来没有过任何科研经历,基础不太牢固,特别是英文写作方面训练较少,这篇文章光写初稿就花了他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如今的周明龙还依然记得,导师看到了初稿全文后,很委婉地让他重写。之后,导师提供了很多建议,也帮他改写了很多,可以说,这整篇文章贯穿了整个博士生涯,来来回回各种修改和重写差不多历时五年,当发表出来时,周明龙其实已经博士毕业一段时间了。

反复修改文章的经历,是非常大的磨炼,对青年学者而言也是巨大考验。在慢慢失去兴趣的驱动之后还能长时间地朝一个方向去深入探究,并不断地对研究加以修正和完善,周明龙认为,这才算是具备了基本的学术精神。

期待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在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导师的工作状态,了解到大佬、顶尖学者的背后依旧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当中,完全不会比做学生的轻松时,周明龙越来越理解一件事:所谓做科研永远都会是一条辛苦的路,要一直在学术前沿活跃,那么就不能停止学习,而要不断精进、完善和应用自己的方法和模型。

经过了这些年的历练,周明龙已经有四篇论文被所在领域最受认可的期刊接收,这些研究成果也帮助他成为了一名青年教师,带他来到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如今,作为管理科学系的一名青年教师、青年学者,周明龙希望,用管理科学和运筹学的一些方法帮助解决智慧城市中面临的一些运筹问题。

作为青年教师,周明龙深知,不能只在一个小圈子里“闭门造车”,故而他也一直期待拓展和探索自己的科研边界。为了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他开始越来越多地借助数据的力量,希望能够运用机器学习中先进的技术,完善和提升管理科学中的优化模型,一方面给自己的未来开拓更宽广的学术道路,另一方面也用更有效的管理科学和运筹性的模型去解决企业难点问题,用数据和管理科学为智慧城市赋能。

除了学术上的奋斗方向,他还非常希望能够把知识和热情传递下去,教好每一个学生。新年之际,周明龙正在为了能够自信地站在大学讲台上而积极备课,希望即将迎来的下学期可以把自己负责的课程教好,期待着以同样年轻的心态走近所有学生,与大家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