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子“逆行”再赴涿州

把救援物资送给当地群众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虹鹰队员在涿州开展救援。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秦子童

    王凯龙

这个暑期对上外贤达学院的两名大学生秦子童和王凯龙来说有些特别。涿州救援开始后,他们一个在老家,一个在西安旅游,但都不约而同返回上海,加入上海虹鹰救援队赴涿州救援。

这两天,秦子童有点忙,他在救援队基地紧锣密鼓地筹备物资。今日,他将和其他几位队员一同返回灾区,把救援物资送给当地的群众。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为当地送去最急需的物资

“我们有装备有技术,就想着再回去出把力。”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上海虹鹰救援队张磊时,他正在做出发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他介绍说,今天,他将和四名骨干队员再返涿州,给当地带去消杀设备和消毒剂,还有企业、个人等捐献的各类物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抵达灾区后,我们还打算待四天为当地培养一批负责消杀的人员。”张磊透露说,当得知当地很多学校亟需学习用品后,此次他们随车带了很多文具、书包等。

当涿州水灾发生后,8月4日至7日,上海虹鹰救援队在当地开展了救援。张磊说,按照救援队的硬件条件,不足以在急流中救人。急流救援对冲锋艇的要求较高,发动机动力最起码要30匹,但虹鹰携带的发动机只有15~20匹,所以救援队的主要任务还是转运、配送物资,协助转运群众。

张磊回忆说,涿州当地有400多个村庄,幸免于难的只有190多个村庄,过半的村子都遭了殃。“那几天,我们打通道路,给断水断粮的村子送去水和粮食时,好多村民都哭了。农村没有存粮的习惯,家里的储备只够吃两三天。有的村民不得已用洪水煮饭吃,不停地拉肚子。我们送去的有止泻药、消炎药、粮食等,还有9台发电机(一台可以保证一个村的照明)。”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赴涿州的该支救援队队伍中,出现了两名00后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是来自上外贤达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酒店管理2022级1班的秦子童和该校数字文旅学院旅游管理2022级1班的王凯龙。两人均是退役大学生。

有趣的是,其中,秦子童和张磊还是“老相识”,张磊是秦子童当兵前的役前训练教官。对此,张磊感叹说,“当年我把他送去当兵,现在他和同学回来一起参与抗灾。”

获救男孩送他一把小水枪

灾情发生后,暑假在家的秦子童偶然在网络平台上刷到了涿州暴雨受灾的短视频,也接到了虹鹰救援队队长张磊的召集令,二话不说便从河南老家赶回了上海基地。那时,王凯龙正在西安旅游,从媒体上看到了有关京津冀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报道,就在这时秦子童一通电话打了过来,邀请他一同参与救灾。王凯龙立即决定结束旅游回到上海,加入虹鹰救援队。两人经过三天专业培训及考核后,便随救援队前往目的地开展救援。

团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往被洪水围困的村庄运送物资,“当时这个村庄已经断水断电断粮5天,部分村民处于快脱水的状态。”王凯龙回忆说,部分村民们见到救援队时热泪盈眶,这情形让人难以忘怀。

8月4日到8月7日,秦子童和王凯龙一直在重灾区一线和物资发放点之间奔波。先后参与了码头村、莲池村、其中口镇等地的物资运输任务。为灾区百姓送去饮用水200余箱、方便面近500箱以及价值20万元的药品和消毒液。

王凯龙回忆说,在一个村里,有一名小男孩和他妈妈被困了好几天,得救后,小男孩很开心,送给他一把小水枪。

救援途中突遇塌方

回忆前不久的救援情况,秦子童用有惊无险来形容。印象最深的是赴旅游景点野三坡救援。“当时我们到山里时,四处都是沙尘,楼房像遭遇地震了一样。没有灯和手机信号,我们心里有点慌,走了一段时间才发现,破败的房子里还是有人的,突然心里一阵难受。路很窄,大货车拉着物资缓慢前行,突然,手机响起来了。我一看是陌生电话不想接,但下意识还是接了。‘通了通了终于通了。’电话那头传来队长的声音,提醒我们前方发生塌方,赶紧撤离。原来,因为山里信号太差,他不停用对讲机、电话呼叫我们,但都打不通,只能借司机的电话打。返程的时候,我们把石头挪开才成功返回,当时那个情况太危险了。”

秦子童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住在当地一家企业。整个集团的员工都穿着志愿服,专门接待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救援队队员。公司里没被水泡过的地方,设立成了安置点,当时他们就在健身房里打地铺。

“在村里的时候,有一个老奶奶在收到水、粮食和药时,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我没家了……’这种只有在电视里才会出现的场景让我们看了很不是滋味。”秦子童回忆说。

回到上海后,秦子童一直在救援队基地待命,今日他和队长张磊等一起出发,再赴灾区送消杀药品和设备等。

之所以放弃宝贵的暑期,瞒着爸妈再赴灾区,秦子童说,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受灾群众受苦。“水灾淹死了很多牲口,水很脏,需要用消毒水消毒。有一次,我们到幼儿园安置点送药的时候,看到老百姓身上都是被脏水泡过发出来的红点。药刚搬出来,就被一抢而空,当地缺医少药,这些物资远远不够,我想着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