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咏梅
棉麻、碎花、刺绣、中式风,十年前第一次见到方格子,她就是这么穿的,很是江南。后来陆陆续续在一些场合看到她,甚至在一些照片上看到她,照旧是这种风格。冬天是过膝的宽松棉袍,夏天是一袭空荡长裙或一件碎花上衣,色彩大多趋于不饱和。在她的这些衣服上,总能找到一溜盘扣,有的居中排列,有的侧位斜排,盘扣用两根袢条松弛地彼此勾连,丝毫感受不到扣子对身体束缚的紧张感,倒好像那些圆溜溜的扣结是长在衣襟上的小果实,顺着某种隐形的布局一路生长。女性的线条被刻意隐藏在宽松的棉麻质地里,多年如此,我想,那是方格子一种松弛的生活态度。我到浙江生活的这十年间,周围有了不少喜欢穿中式风的女性朋友,但没有一个像方格子这么专一的,现在只要我一想到她,就是那样的形象:披散着浓密的卷发,或编一根粗粗的辫子搭在肩上,然后就是那些果实般的盘扣松弛地长在衣襟上,一伺遇见认识的人,笑眯眯,寒暄亦是轻言细语,即使就某个话题进行议论也难以让人感到侵略性。这形象往往会被认定为于岁月沉积里领受人生静好,于大是大非中品嚼风轻云淡。但我认为这仅仅是生活中的方格子,写作中的方格子却恰恰相反。
在还没见过方格子之前,我就在《收获》《人民文学》等刊物上读到过她的小说。跟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写细腻的情感和情绪,细节大于情节,意味胜于意义,语言更是有滋有味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她一批中短篇如《锦衣玉食的生活》《像鞋一样的爱情》《和我跳舞吧,洛丽塔》等小说里,总是能读到她在静水深流的日常书写中隐藏着自我与生活之间的紧张感,即令写到那些脉脉含情的人际关系,也终究会在某一瞬某一念间崩塌。小说的骨头,藏在她丝滑的叙述里,一如她看起来空荡松弛的衣裙下裹着种种坚持甚至执念。曾经在一篇访谈里读到她的话:“相对于铁肩担道义的作家来说,我很惭愧,除了尊重内心的感觉,好像我很少去刻意地想一种社会责任。我常常被某一种生活场景打动,一个弱小无助的生命,一个孤独坐在弄堂口的老人,他们构成了我日常生活被瞬间刺痛的一部分。她们的忧伤是我的,她们的向往也是我的。”方格子把那些“瞬间的刺痛”感,用虚构的方法真切还原了出来。然而,她觉得还不够,尤其随着年岁的增长,终日行走在家乡富春江两岸,她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心存惦念的人,她的父辈、朋辈甚至路遇的那些有故事的人,他们的悲欢离合渐渐成为她内心深处的一种惦念,这种惦念驱使她急步离开虚构的世界,到现实中去,去倾听,去共情,去用笔记录下种种真实而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历史和人生。
近些年,方格子出乎我意料地创作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非虚构作品。她辗转安徽、河南、浙江、福建等地做田野调查,采访近百个家庭,跟那些留守在村庄的农民工妻子促膝谈心,写出了《留守女人》,用文学的方式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困境这个大课题贡献了珍贵而有温度的证据和索引;她访问了生活在富春江两岸的两百多位乡邻,抗战老兵、手艺人、渔民、徽商、中医世家……深入形形色色的家族深处,写出了《我有一条江》,看似集中写了一批富阳人的家族史,实则在为自己的家乡富阳立传。最令我感到讶异的是她那本三十多万字的《一百年的暗与光:中国麻风防治浙江记录》。说实话,2016年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这是我所认识的方格子写的吗?那个总是衣袂飘飘,行走带风的女子,那个日常撸猫伺花,扫洒庭院,懂得精心腌制各种小菜的女子,究竟是出于怎样一种动力,促使她深入麻风村,面对一张张畸形的面容、一个个残缺的身体,记录下这一特殊人群的身心境况?这个疑问,在我读完整部书后终于获得了答案——她从这个令人生畏的人群里写出了人性的暖,从那些经年耻感的生活中写出了他们的尊严,她写出了“人性孤岛”里的幽暗和光亮。归根结底,对人的惦念,这是方格子写作一贯的动力,始终没有改变,至于虚构抑或非虚构,都仅仅只是文学手法的运用而已。惦念所至,一往而深。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著名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惦念一旦进入写作中便成了与己相关的表达,文学正是借此为自我与他人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前些天,我收到方格子给我寄来的新著《寂静之声》,这次是一部长篇小说。她告诉我,她十年都在写非虚构和零散的中短篇,而十年写作几乎都在为这部长篇作准备。我想,在方格子的写作中,或许虚构与真实的边界一直都是漫漶的,她笔下的声音皆来自她所有惦念的回响。十年间,她近似社会学家般地行走和调查,她的作品中必将出现更多的人群,呈现更为广阔的远方,直到写出人世间寂静又悠远的长河。
我曾经看到过一张照片:一截旧石板上,几个白头村妪坐着闲聊,方格子在她们中间,看着身边正在诉说的老人,深情专注。她的坐姿与她们很是相似,松弛至忘我,衬衫的袖子被她撸得又高又皱,裤腿也毫无章法地挽至膝上,只能从那立起的领子边一排小盘扣识别出她一贯的中式风。我笃定认为,这就是写作中的方格子。
黄咏梅,著名小说家,出版小说《一本正经》《给猫留门》《走甜》《小姐妹》《档案》等。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钟山》文学奖、林斤澜优秀短篇小说家奖、汪曾祺文学奖、百花文学奖、丁玲文学奖等。现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