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落幕,一城繁华犹有后来人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在上海影视乐园(车墩影视基地),游客被《繁花》的海报吸引。本版均为新华社图

    市民在和平饭店门厅内设置的《繁花》置景前留影。

    浙江路钢桥实景旁放置着《繁花》在此拍摄的标志牌。

    “至真园酒家”供游客们沉浸式打卡。

《繁花》昨晚迎来了大结局。这部让天不怕地不怕的范志毅都拍得“没了方向”、让拿过几大电视节最佳女演员奖的吴越都“觉得自己不会演戏了”的作品,已经不折不扣成为了2023-2024年的“年度现象”。青年报记者采访中得知,该剧不仅仅对胡歌等一众实力演员们影响巨大,在方言文艺、文旅融合等方面也掀起了惊人的“繁花效应”。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戏里

一个个“狼狈”的大明星:从“勿来赛了”到“又可以了”

王家卫的作品,从来不缺大牌演员,也从来不缺大牌演员们的“叫苦不迭”。云集了胡歌、马伊琍、唐嫣、吴越等知名上海籍演员的《繁花》也不例外。跨界“演员”范志毅更是大叫:“本来就没几个镜头,还被‘老头子’(指王家卫)全掐掉了!”

王家卫最出色的能力,是能让每个不大的角色都能焕发出光彩。这部戏范志毅是客串,结果他的演出片段火爆出圈。每个人都在点评“这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范大将军’的样子”,但就在昨天,范志毅却告诉青年报记者:“我一开始没有台词的,‘老头子’让我上去就‘搓伊’,说就是这么设定的,弄得我就没方向了!我一去就要‘搓伊’,还没想好怎么‘搓’,镜头已经架好对着我了。我吓死了——我从来没拖过进度,是因为我就想着赶紧拍完走人,太紧张了。”

不要说范志毅,就连吴越这样拿过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的实力派演员,对于“上这部戏的感受就是后悔,太后悔了”。向来认真的她,接戏时拿过一本厚厚的人物小传,“其中包括她在哪个中学毕业,几几年上的大学,大学里她爱上了谁等等”,但这些东西跟她真正演的戏毫无关系,“我的戏并不多,只有二十来场,但开拍后一遍遍来,我就越来越紧张,觉得自己怎么什么都不会,我记得自己跟胡歌的对话,最后两句对白永远是‘我勿来赛了,我演不来了’,而胡歌就会淡定地回我一句‘哦阿姐,那这个就没办法了’。”

吴越形容自己“开场就很狼狈”,10月份就先于她进组的唐嫣却很淡定。吴越回忆说:“那个时候唐嫣就戴个袖套,小四眼,和胡歌两个人站一起,我一看就觉得路道老粗了,老资格了,然后我找唐嫣求助,唐嫣就特别仗义地说,‘侬是不是觉得自己闲话讲不清爽,台词侪是忘记忒了,老坍台了对吧’,我点头,她就说‘都是这样的,勿要紧!’”

在王家卫的剧组,演员们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但真正拍完,看到《繁花》播出后有如今的盛况,他们都是感叹不已。吴越觉得,《繁花》“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这么多群戏,而且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颜色,都有它的性格,都有它可爱的地方”,作为演员“我觉得我们都很幸福”;唐嫣说:“我觉得汪小姐这个角色她越过了她的高山,她成为了自己的码头,她会感谢她所有的过去。作为演员,我也是这样的想法,这一步步的积累,无论好与坏,都成就了现在的我。”

“宝总”胡歌更是感谢自己的偶像王家卫:“刚开始时会很紧张、很忐忑,一直在自信和不自信之间徘徊。慢慢地会发现,只要他在,你就会很安心,很像谈恋爱的感觉。”这长达三年的拍摄周期,对王家卫来说已算神速,但对电视剧演员们来说,却犹如一场马拉松,胡歌说:“拍摄到后期,大家都处于崩溃边缘,各方面压力都很大。但是看着在现场精力旺盛、事无巨细的王导,看着他每天拍完戏后还回去开会、写剧本,所有的疲倦感一下子就消除了,感觉自己又可以了。”

戏外

一个个惊人的“破圈效应”:从正宗沪语之争到黄河路打卡之潮

“对演员来说,你在讲家乡方言的时候,你的记忆里就浮现出很多味道,还有雨落在梧桐树叶上的声音。”

饰演金花科长的吴越至今记得,自己有一场戏是在办公室里,结果王家卫自己在片场的金花办公室里,摆弄所有的道具,“哪本书放上面,钢笔摆哪个位置”,她们在摄影棚等了两个小时,“就看着身高1米9的导演的背影,我当时就在想,这样用心的导演,人家让我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也因为这样对细节的高度用心,让《繁花》各处都经得起推敲,“破圈”也丝毫不令人意外——无论是对方言剧的发展,还是对地方文旅的推动,它的影响力、辐射力都是惊人的。

在《繁花》开播之后,它就掀起了一股“全国看《繁花》”的热潮,而有意思的是,这部剧推出了普通话和沪语两个版本,但不仅仅是上海或者江浙沪的观众要看沪语版,就连北方观众也想看完全听不懂的沪语版。

现在所有人都能理解,用方言版可能更能体现“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昨日,胡歌在接受采访时也诗意地表示:“方言让大家更愿意来了解上海,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对演员来说,你在讲家乡方言的时候,你的记忆里就浮现出很多味道,还有雨落在梧桐树叶上的声音,对吧?所以现在这么多的观众关注上海话这个话题,我也非常高兴,我们都是因为热爱自己的家乡,喜欢家乡的方言,才能让更多的朋友和我们一样喜欢上海这座城市。”

在《繁花》制作的前期,其实制作团队也就是否推出沪语版征求过专家意见。上海大学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就是其中的专家之一,一直致力于方言保护的钱教授从一开始就表达了用沪语拍摄的主张。他表示,金宇澄的原著是用上海话和普通话糅杂的独特语言写就,而这两种语言版本其实是非常不同的,“从语气到句长都不一样,很多台词用上海话读就非常顺,用普通话读就失去了那种感觉”,他认为,这样有特色的方言,才能够去全面地展现一个地方的色彩和风土人情。

不过,在播出过程中,《繁花》中的沪语一度被一些上海观众所质疑,认为它的发音不太标准,但钱乃荣教授表示,《繁花》讲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故事,任何方言都有不同地区和时间、甚至使用人年龄所导致的差别,“剧中胡歌和他师傅游本昌的对话,其实非常严谨,因为游本昌在里面用的是很多老一辈上海人说话的方式。”

短短几百米黄河路上的众多餐饮店,这些天都是生意爆棚,剧中至真园的原型苔圣园,预订已经排到了3月份,而这家饭店所在的路口人满为患。

《繁花》主要讲述了发生在黄河路上的故事,王家卫在剧中搭建的黄河路盛景,曾让人觉得过度渲染了这条路的繁华,但对很多老上海人来说,如今颇为落寞的黄河路,当年却真的是如此灯火辉煌,很多人拿出了当年的照片,证实这条小马路的光鲜并非传说。

在该剧热播后,这些天的黄河路是当之无愧的“顶流”,每天都是熙熙攘攘,全国来打卡的人络绎不绝,双休日都是超过了千人,比去武康大楼打卡的人都要多。短短几百米黄河路上的众多餐饮店,这些天都是生意爆棚,剧中至真园的原型苔圣园,预订已经排到了3月份,而这家饭店所在的路口,拍照的市民游客人满为患。

在《繁花》剧组位于上海影视乐园(车墩影视基地)的取景地,该剧搭建的“黄河路”如今也已成为参观热点。据乐园所属的上影集团透露,乐园也将针对游客推出众多场景,包括还原剧中场景,给游客们打卡。

这部剧对上海文旅的带动,也不仅仅是黄河路,另一条原本就是美食街的进贤路、老牌的外滩大楼、和平饭店都跟着关注度飙升……很多忠实观众整理出了剧中所涉地名,制作出了一份全新的city walk《繁花》主题路线图,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都特意来走一遍,并且还要亲口尝一尝剧中汪小姐吃过的“排骨年糕”“宝总泡饭”。有外卖平台发布数据显示,《繁花》开播一周后,排骨年糕的搜索量就暴涨近7倍,订单量环比开播前一周暴涨237%。甚至,剧中演员也会“蹭热度”,剧中“魏总”的扮演者郑恺就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了排骨年糕,说“替大家去打卡了”,“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这些关键词也频繁登上微博热搜,“上海《繁花》吸引四方来客”,成为了文旅融合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