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货运飞船也从一年两发变成两年三发,天舟七号是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二艘货运飞船,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天舟七号试验队介绍道,“天舟七号已是第七艘货运飞船,我们依然按照首飞的标准开展各项工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担了天舟货运飞船的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以及测控与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等研制任务。
此次天舟七号将对接于核心舱后向端口,首次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为在轨航天员乘组闪送物资。作为交会对接的核心关键产品,八院研制的对接机构如今已圆满完成31次对接。从早期对接目标只有8吨到目前的180吨,每次满分对接的背后,都彰显着对接机构这一“金牌产品”的强大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空间站工程交会对接任务的可靠性。
记者了解到,随着空间站任务的建设,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出现在货运飞船研制装备的队伍当中,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6年出生的马秀伟是推进舱总装设计,这是他第一次全程参与发射场任务,每当舱体有操作时,他都会紧跟现场,“总装工作要做到眼见为实,在现场实时对舱体状态设置进行跟进与确认,识别操作风险,更能够保证技术状态可控。”这个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帅气小伙子说起自己的工作一脸认真。
1991年出生的邢赛健,已经在飞行器总装岗位工作13年,“做对”“做好”“做细”,这是他对总装工作的自我标准。狭小的空间、密集的设备和电缆、连体的工作服,一工作就是几个小时……这是对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考验,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标准,一丝不苟。对自己的徒弟闫金超,邢赛健更是将自己的经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帮助他成长。
同样是90后的张云开,是对接机构操作一岗,虽然才工作3年,但对接机构从零件到部件、从部装到总装,一张清晰的结构逻辑图早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当中。2002年出生的王奕程是试验队年纪最小的队员,第一次来发射场参与靶场发射任务,稚嫩的脸上带着00后的朝气与自信:“我的任务就是问和学,这次我学会了,下一次我就可以更加熟练。”
对接机构测试是发射场工作的重要一环,张瑞雄第三次作为货运飞船试验队员进场,测试工作对他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每一项口令的精准确认,每一项数据的清晰判读,是精心完成好每一项测试的基础,丝毫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