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A·天物——一个远在金桥、还没完成改造的艺术街区毫无征兆地爆红了。很多人被各种社交平台上的照片吸引,然后从上海的四面八方赶来,惊叹之余,拗各种造型,换各式衣裳,以每一栋建筑为背景,拍一天照片,发到朋友圈,又一拨朋友在看到照片后心动了起来。
杨颖/文
“网红”是大众最质朴的欢喜
用“移步换景”来概括EKA·天物这一艺术街区显然是不够的,每一栋建筑都蕴藏着无数值得捕捉的镜头,只需轻轻转身,眼前的景致便焕然一新。更不用说,这40栋建筑在设计师的巧思之下,各自融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它们既和谐共存于整个园区,又各自独树一帜。以至于网上有人猜测,这个项目是不是请了好多设计师?
40栋老建筑的改造几乎无懈可击,每一栋建筑都堪称艺术课堂上的经典案例,为街区增添了极为丰富的景观资源。
踏入街区,视野豁然开朗。黑色的喷水池后矗立着一座椭圆形的金色建筑——“铜堡”。这座建筑的前身是个车棚,设计师巧妙地借用了其圆形拱顶的元素,运用全铜材质打造出这一网红地标。铜堡内,一座全不锈钢的尖顶小屋作为秀场的配套设施,其灵感则来源于附近的一座老旧小屋。
街区内,一座上世纪90年代的工厂教育楼如今华丽转身,被赋予了新名“半仓”。建筑的外观保留了原有的风格,改造时采用了水洗石与黑色炭化木作为主要材质,呈现出东方美学的内敛与静谧。建筑内部经过重新设计,变得通透明亮。不同方向的楼梯交织在一起,而“城楼”的多面“墙”体可灵活开合,使人们可以坐在阶梯上品味咖啡的同时,欣赏门前的时尚走秀。
与“半仓”相邻的是一座颇具中式风格的怀旧古堡。青砖黑瓦、本色木窗的设计中透露出几分石库门的韵味。然而,设计师并未完全沿用石库门的风格,在原本应是大门的位置,设计了两扇巨大的拱门。这白色的拱门线条简洁而端庄,旁边更有一座金色的铜质拱门直插天际。这里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每一扇拱门前都上演着绝美的“模特”秀。
在这40栋建筑中,材质与造型的多样性令人目不暇接。有砖石结构的、木质的、铁皮的、全铜的;还有红砖房子搭配蓝色室外旋转楼梯的。尽管风格迥异,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一眼望去都散发着艺术的气息,令人无法抗拒其魅力。
来自设计师的灵魂拷问
EKA·天物,坐落于浦东新区金桥路535号,其前身为上海航海仪器总厂,然而,这仅仅是它现世的一段历程。回望历史长河,这座厂区已历经155年的风雨洗礼。早在1869年,它便以海关浦东工厂的身份屹立于此,只比江南制造局小了5岁,堪称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历史必然带来积淀,过往一定会有思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座工厂都是海洋文明的产物。因此,对于总设计师蒋华健来说,它的定位是板上钉钉的:大航海时代。
蒋华健告诉记者,从接到项目起,他就一直在思考一件事:以大航海时代为背景去规划街区的整体内容或者叫核心主题,它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需要哪些元素?最后,他给自己定下了四个大方向:一是大航海时代,二是传承与创变,三是艺术街区可持续发展,至于第四点就是统领前三者的“定做美学”。蒋华健解释说,所谓“定做美学”,就是在街区中打造的美学建筑集群。
对于大航海时代,蒋华健的思考远远突破了设计师的范畴。他认为,大航海时代有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是冒险精神,或者说敢干敢闯。他认为,这种精神与形势的要求一脉相承。他说,我们现在总是说幸福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就是大航海精神的基本特点。同时,大航海时代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融,使东西方文明得以互相传播与借鉴。
面对这些充满历史沧桑的工厂和厂房,蒋华健如数家珍。他强调,这些建筑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也完整保留了大航海的时代特点。在改造过程中,他竭力保留那些富有意义的岁月印记,如动力车间当年的先进技术遗迹、隐含着现代企业管理规范的指示铜牌等,甚至航海仪器厂总厂留存的航海仪器、设备以及厂房的原始形态,都被精心保留下来。
蒋华健坚信建筑应以人为本,他在城市更新实践中致力于探索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除了蒋华健,作为铜堡的设计者,俞挺也在思考。作为中途加入的设计师,俞挺不仅设计了铜堡,还创作了一组名为《青丘白崖》的作品。他坦言,当时自己与业主都面临生活的困境,希望通过设计来屏蔽内心的恐慌,通过工作来转移注意力。因此,他将铜堡的设计理念诠释为“中年男人的伪装”,全金属外壳便是这种伪装的体现。
在俞挺看来,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记忆的构成、再述与升华,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他认为,虽然结构和文脉等元素在城市更新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它们无法取代记忆的重要性。没有记忆和生活,城市更新便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我是上海人,我当然知道这个城市应该有什么,缺什么。”俞挺说,“我把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和感悟,遗憾、喜悦、爱情、成功、失败的复杂情绪都做到设计里就行了。”
除了烟火气,也有世界观
EKA·天物以其精致的环境设计,吸引着各类人群在此流连忘返。无论是热衷于探索的游客,还是寻求片刻宁静的都市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更新后的动力车间如今已成了商业用房,一家知名西餐厅的浦东首店便坐落于此。天气晴好的日子,商家会在喷水池旁摆上露营椅和蛋卷桌,阳伞下有红外取暖器。人们喝着咖啡,品着美食,享受着都市人难得的休闲时光。此刻,西方文化的融入不再显得突兀,而是与这片土地和谐共生,将昔日的工业气息巧妙转化为今日的生活韵味。
金色的铜堡背后,老旧得有些年头的宣传墙还以当年的面貌矗立在那里,以绿叶的身份,烘托着铜堡闪闪发光。
沿途走去,可以路过《青丘白崖》,白色的建筑外又披上了一层半透明的“白衣”,使其线条显得温柔了不少,背后有根巨大的烟囱,若是设计师当初的设想得以实现,将这里改造成雪茄吧,那烟囱中是否会飘出缕缕白烟呢?
“一尺花园”已经开张。当初施工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设计师发现,有一面墙临河,便修改方案,在临河的墙上开窗,让喝咖啡的游人坐着便能享受美丽的河景。这座橙红色的建筑,用多种材料构成,圆方相间组合得天衣无缝的建筑,每天总有很多人来品尝咖啡,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在这里拍照。
街区里的任何一个位置,你都会发现围绕你的建筑有那么多的不同,然而,正是这样的不同,让你的视觉很难疲劳,越看,越觉得世界似乎就应该这样:和谐,却又各有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