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姜冬冬:

欢迎广大青年朋友来普陀圆梦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营造青年多元创新场景,打造青年创新创造活力区。近年来,普陀区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新需求,针对解决联系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积极打造集学习成长、休闲娱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一体的青年中心“实体门店”。

那么,普陀是如何吸引青年、留住青年的呢?市人大代表、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提到许多新名词:“中华武数”科创名片、“半马苏河”公园、苏河驿站……在采访最后,他向广大青年朋友抛出橄榄枝。“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我们希望城区与年轻人来一个双向奔赴,欢迎到普陀来圆梦。”

创新创业在普陀

姜冬冬介绍说,普陀有着深厚的创新基因,也集聚了较为丰富的科创资源。特别是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是普陀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我们从中各取一字,提出构建‘中华武数’科创布局,引领带动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人才布局同向发力。”

姜冬冬认为,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中华武数”科创名片与年轻人是双向奔赴的关系。一方面,打造“中华武数”科创名片需要大量年轻人特别是科创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以“中华武数”为牵引,打造青年创新创造活力区,能够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更优服务、更多机会、更大舞台。

安居宜居在普陀

姜冬冬介绍说,普陀区作为人口大区、居住大区,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围绕“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不同需求,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各类群体的住房问题。

“十四五”期间,普陀全区将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32488套(间),形成供应21409套(间)以上。截至2023年底,全区已累计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24988套(间),累计入市供应18022套(间),分别占到“十四五”总目标的77%和84%。

目前,普陀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出租率在80%左右,项目已覆盖全区10个街道、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住平衡和供需适配的问题,让一大批年轻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引才在普陀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地区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姜冬冬介绍说,近年来,普陀主动服务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把人才工作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前不久,我们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普陀区‘1+N’人才政策,包含1个总领性意见和首批6个配套专项政策,分层分类为人才发展提供‘靶向支持’,以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引进、留住、用好人才。”

“这些年,我们坚持以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为抓手,引领凝聚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用心用情用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在普陀学习、工作、生活、奋斗有更多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姜冬冬向广大青年发出“邀请函”,希望大家到普陀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