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殷浩:

给儿童零食管理开出四个“处方”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市人大代表殷浩。青年报记者范彦萍 摄

“如果能够提高儿童零食的市场准入门槛,同时给孩子和父母有关选购零食规范的知识科普,相信会带来较大帮助。”

——市人大代表殷浩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上海18%的家长表示孩子每天都吃零食,上海儿童购买休闲食品和瓶装饮料的日均消费约10元……当市人大代表、上海长征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黄浦区委副主委殷浩将这些数据带到今年的上海两会时,立即引发关注。

和零食两个词紧密相关的还有肥胖、高血脂等健康问题。对此,医生出身的殷浩开出四个“处方”。

用成人食物标准打儿童食品标签

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中心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儿童的肥胖率为17.8%,也就是上海有26.7万名肥胖儿童。

殷浩认为,现在零食花样繁多、口味丰富,的确让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很难抵挡诱惑。但这些高糖、高脂、高钠的零食正在给孩子的身体造成越来越大的负担,也是导致孩子肥胖和慢性病的罪魁祸首。

然而,面对以上问题,作为家长和孩子,却很难找到改变现状的办法。殷浩指出,现今孩子们学业压力大,家庭条件相对好,父母和长辈总想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并不可取。“市场上还存在一些混淆概念的问题,有些商家在食品上标注‘儿童’字样,这些售价昂贵的商品使用的是成人食物的标准和原辅料,最后却打着儿童食品的标签卖给消费者。”

在调研过程中,殷浩逐渐形成了撰写这份建议的思路。“如果社会能够提高儿童零食的市场准入门槛,同时给孩子和父母有关选购零食规范的知识科普,相信会带来较大帮助。”

殷浩告诉记者,中国营养学会虽然曾经起草《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但只是从概念上进行了区分,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指标,家长们苦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很难以此来为自己家孩子选择合适的零食。

激励企业生产销售营养均衡儿童食品

那么,放眼海外,其他国家在儿童零食健康问题上是如何处理的,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殷浩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比如新加坡政府从2020年宣布了含糖预包装饮料的营养标签计划,2022年12月正式开始实施。将所有上架饮料按照所含有的糖分和饱和脂肪分为A、B、C、D4个等级。被列为C级、D级的营养级饮料必须在包装正面贴上标签,A级、B级的营养级饮料则可以选择是否贴上标签。其中,D级饮料不得在所有媒体平台上做广告宣传。

了解了他山之石,他针对儿童健康零食问题给出了四个处方。

处方一是建立严格标准,建议政府制定一套全面的儿童健康零食标准。“这些标准应涵盖原料要求、感官特性、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及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由地方卫生机构或专家团队制定并执行。同时,为家长提供健康零食的选择指南,以促进更为明智的消费决策。”

处方二是建议在加强行业引导及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儿童零食企业的引导措施。具体做法是:激励企业生产和销售更多营养均衡的儿童食品。同时,应对高糖、高热量零食的广告与销售加以限制,并逐步实行儿童零食分级标签和购买建议,以明确指导消费者。

处方三是建议扩大公共宣传,通过网络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全面推广营养知识,尤其是在孩子和家长中树立选择健康零食的意识。此举旨在整体提升公众对儿童健康饮食的认知,并促进公共卫生宣传的广泛传播。

处方四则是建议强化健康防控,加强对儿童健康风险的监测和预防工作,特别是增加公众对慢性病预防的意识。这不仅关乎儿童的当前健康状况,更是关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