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除了明确一系列“稳就业”举措外,还提及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这让上海代表团的周燕芳代表倍感振奋,她今年提交的建议之一正与此不谋而合。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新就业形态人群职业伤害风险不容忽视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芳今年将提交多份建议,其中一份涉及新就业人群,“新就业形态人员的职业伤害风险不容忽视。”
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日益完善,平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增长。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平台为基础的新就业形态正在成为灵活就业的新趋势,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在全国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中,外卖和闪送车辆事故占有相当比例,行业内职业伤害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周燕芳了解到,2019至2021年上海市各类道路交通伤亡事故中涉及快递、外卖行业的事故占总数的90%。“职业伤害风险不容忽视,提供相应保障,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周燕芳说。
建议进一步完善职业伤害保障
鉴于对保险行业的熟悉,周燕芳提出建议,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当下,涵盖7个省(市)、4个行业、7家平台企业,覆盖面仍相对有限,建议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试点地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地区,并同步协调试点地区与其他非试点地区间的横向交流,落实不同地区之间的职业伤害保障政策衔接。”
另一方面,应逐步扩大新就业形态的试点平台企业范围,将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管理较好、参保意愿较强的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切实扩大可享有新就业形态的职业伤害保障权益的就业人员范围。“聚焦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更加公平、制度更可持续、服务更加便捷、责任更加清晰,将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在全国推开进一步奠定基础。”周燕芳说。
对相关职能部门而言,她则建议,加快出台关于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探索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内容增加第三者责任保障。与此同时,加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与数据共享,优化理赔流程并提高事前预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