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淦代表:促进中医药进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推出“中医药+”学生心身促进项目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受访者供图

    吴焕淦 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是一名连微信名都和中医有关的代表。“太乙神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艾灸方法,治病具有奇效,我就拿来用作了微信名。”一直与中医打交道的他,所提的建议也是始终围绕老本行。今年,吴焕淦提出的建议之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推出一批特色“中医药+”心身项目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中医药在干预心理健康问题上作用独特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身健康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吴焕淦说,中医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干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自古就有一系列的理念和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在目前的学生心理工作中,中医药的参与程度尚且不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较为一般。可以说,中医药未能有效参与到校园内外的心理干预体系内。事实上,中医药在促进心身健康上独具作用和显著优势。比如,中医体质可参与筛查具有抑郁相关躯体症状的学生;中药、针灸等医疗干预可对失眠、抑郁、焦虑等具有疗效。”吴焕淦向记者介绍了两个让他感触颇深的案例——

第一个是关于儿童多见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俗称的“多动症”。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建立了上海市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比起一般药物治疗,更强调采用针灸、推拿、耳穴与心理咨询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疗效很好,受到家长的欢迎。

第二个是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所在大学的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开设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将中医学、传统文化和学生心理相结合的课程,选修的学生很多。传统文化的理念可以缓解很多现代社会高节奏带来的压力和烦躁。”吴焕淦自豪地说。

促进校园心理健康与中医药融汇

实际上,在中医药里,包含了很多调整心身的理念方法。比如,“七情”理论阐述了中医对各种情绪认识,中医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展现的则是环境与身体、心灵和谐统一的观念。中医药中的“调神、调气”各种方法可以让人气血调达,脏腑平和,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最终目的。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参与校园心理教育的重要部分。由此,吴焕淦建议,推进中医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校园心理健康与中医药融汇,更好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他认为,具体来说,要促进中医药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首先是要优化顶层设计,在下一个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制定中,纳入中医药相关政策,促进中医药力量参与校内外学生心理干预。

比如,在校内可以纳入中医体质筛查气郁质等情绪相关体质;通过体育课程普及传统保健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心身调节技能;在校外积极推进中医药参与学生心理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工作,并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少儿心身专病门诊,鼓励开展临床专病建设。

他还建议,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要关注心理健康,尤其关注中医药文化中的心身内涵。“建议加强相关讲师的中医心身素养培训;鼓励通过纪录片、课堂讲授、教学活动等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中医药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底蕴,普及中医心身知识及传统养生理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中医中与情绪疏解有关的概念与方法;开展中医药校园心身教育案例征集。”

吴焕淦认为,还要促进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与中医药学科的融合性研究,推进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教材建设;促进中医药与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科的人才交流;设立“中医药+学生心身”专项研究基金,并促进转化;建议推动一批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与其附属学校、合作学校联动,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中医药+”学生心身促进项目。

目前,上海已经有不少初高中普及了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上海市北中学根据传统太极拳的精髓,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创新“青春太极拳”,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等理念。上个学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师生也将太极拳、八段锦以及中医药文化带入浦东新区中小学课堂。

“一线的教师告诉我,学生对于太极拳的放松功能、中医理论中七情致病等,都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很好的试点,我由衷地希望,这些优秀项目能得到进一步推广。”吴焕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