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修补补”到科技服务

为民服务花样多,42年风雨无阻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从1982年3月16日摆出为民服务第一摊开始已有42年,陶依嘉见证了南京东路学雷锋志愿服务清单的变迁。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自1982年至今的42年里,陶依嘉准时出现在每一次的南京东路学雷锋志愿服务摊位,每月20日便是其中一个固定的日子。她在这一天早上七点至九点的时间风雨无阻,同时也见证着志愿者挖空心思找事情做,因此为民服务的“花头”层出不穷。每次来到南京东路学雷锋服务的现场,占据大部分的“修修补补”项目依旧广受追捧,而与时俱进的科技服务也崭露头角,通过南京东路学雷锋志愿服务清单的变迁,也让市民回顾生活里一路走来的精彩。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从一次差点收不了摊

到每月20日总想做点什么

过去在申城市民心中,南京东路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一向是个“修修补补”的贡献劳力的大型现场,党员、团员、解放军、民兵、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每月准时挥洒汗水,理发按摩、修伞修鞋、拷边缝纫、量血压……1982年3月16日,陶依嘉和其他五名青年民兵在南京东路摆出的第一个为民服务摊位便是如此,从部队退役回来的陶依嘉总想着“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她决定将血压计、体重秤和常用药品等装满一辆小推车,在她供职的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门口摆上一张工作台,为路人免费提供量血压、称体重、小伤包扎、小病问询等服务。

“当时我也是一名青年。”陶依嘉告诉记者,自己退役后就在单位分管政工工作,因此总想着带着青年为老百姓做些什么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年纪轻轻的她就带领青年尝试创业,他们将止痛药、花露水、蟑螂药等老百姓平时不太方便买到的东西装进黄鱼车的车斗里,一伙人推着去菜场等闹市区,以解老百姓燃眉之急。1982年3月摆出的“上海民兵共青团员为您服务台”未承想怎么也收不了摊,市民们情绪高涨,团团围住她询问什么时候再摆摊。陶依嘉介绍,当时药店里测量血压一块钱一次,而去医院挂号排队也麻烦,因此免费提供量血压服务尤其深受市民喜爱。

南京东路学雷锋志愿服务于1982年6月20日第一次全区铺开,陶依嘉仍记得当时南京路上的彩旗飘飘,“当时南京东路还没成为步行街,是20路行驶过的地方,两边都是热闹的店铺。”当成为每月一次的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后,100多个摊位屡见不鲜,但都集中在“修修补补”。她回忆,时装商店有位服务员是先进积极分子,于是摆了一个修补羊毛衫的摊位,队伍排得特别长;提供照片封口的摊位也非常吃香,很多人拿着一沓照片来,但由于人多而限制在十张,不得已再回队尾重新排队;新雅饭店的老师傅如今已经去世,但生前一直坚持在每月20日为市民免费磨刀,“大概到了2000年的时候,他有一次跟我们说,这已经是用掉的第200块磨刀石了。”陶依嘉还记得这位师傅蘸水磨刀的场面,而她的好姐妹也在南京东路为老百姓免费拷边40余年。

志愿服务清单持续升级

“科技含量”与时俱进

从“缝缝补补”过渡到各行各业的咨询服务仿佛也在一夜间,陶依嘉介绍,热门的法律咨询前总是挤满了人,平时市民遇到事情根本不知道该去哪里,随着律师事务所志愿者的广泛加入,他们把平时不好意思问的事情都安心说出来,甚至很多人第一次咨询完后,到了下个月会带齐所有材料再来针对性问询,久而久之大家的法律知识也逐步提升了。来自医院的咨询服务也广受中老年人欢迎,“比如我们第一医药商店五楼是中医门诊部,平时挂号并不便宜,一些老医生更是热门到难以约上,但是每到20号,他们都会自发为老百姓号脉问诊。”

养老服务咨询、科普家庭水质如何检测、客运服务咨询、旅游航线咨询、真假药材鉴别……五花八门的咨询服务为老百姓的生活全方面出谋划策,陶依嘉坚持40余年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来,也正看到科技进步在服务摊位的体现,VR技术、利用仪器量衣、智慧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正在为老百姓提供前瞻性视野,就连陪伴她数十年的血压计也早已升级为臂筒式血压计,更科学高效地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坚持“修修补补”的志愿者也在绞尽脑汁想着“再做点什么”,陶依嘉介绍,最近提供免费清洗眼镜服务的志愿者觉得清洗眼镜的药水并不好购买,一些甚至洗起来没那么干净,而市民的需求又特别大,因此想着赶紧去尝试调配一些新药水。

在陶依嘉看来,如今热热闹闹的志愿服务是大家对雷锋精神的不断解读和完善,甚至成为一个非常自觉的行动,“大家都在很努力地做,总怕自己没做好。你看我这么做,我看你那么做,总想再做点什么事情出来。因此常常凑在一起群策群力、互相勉励,一起把南京东路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搞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