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申城花期正浓。伴随着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施夏明作为导师的昆曲艺术课开课,YOUNG剧场和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联合推出的昆曲周——昆曲正YOUNG!古典新欢花雅周也迎来了一轮小高潮。
在中国延续了600年的昆曲如何以一种年轻人看得进、听得懂,进而感兴趣的方式保持活泼的生命力?昆曲周也呈现了一系列不太寻常的解读。
青年报记者 冷梅
台前幕后全解剖
讲给年轻人听的非遗故事
这里有展,又非单纯的展览;有导览,又非传统意义上的展览导览;有演艺有唱腔,却又非舞台上一种面貌呈现的昆曲大戏。一系列雅俗共赏的昆曲美育活动,不但打破了传统剧场的边界,也让昆曲不再只能身居“庙堂之高”,还能走下舞台,走到年轻人中间。
在YOUNG剧场的绿匣子小剧场,原来的观众席被拆掉,果真变成了一个多变的方盒子。昆曲再构剧场已开场,可是舞台非舞台,只见两个白色幕帘之下,一对化妆台,两位年轻的昆五代演员半着云衫,正在画着脸上的妆容,仿佛舞台后的化妆间被搬上了台前。这时,昆四代的生行周鑫走了上来,这一回他穿着“素人”的格子衬衫牛仔裤,一番今人打扮,也成了当晚的主讲人。80后的周鑫边说边唱,把生角行当的前世今生、行当分工、自己学艺的经历娓娓道来,说与众人听。
他的“段子”讲罢,95后的两位昆五代演员穿插其间,表演了几个昆曲选段。有趣的是,观众就在演员身边依次排开,延伸到幕帘的另一头。那一头便是昆曲班子的整个乐队,配合着再构剧场的节奏,来了一场昆曲的“livehouse”。
昆曲为什么成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百戏之祖”?周鑫说:“因为昆曲只有口传心授,只能通过师傅手把手的教。昆曲是活在人身上的。它的传承就像空气,无处不在,师傅的教授随时随地,甚至是吃饭和走路的时候。它的传承就像一条河流,一路一路贯穿下来,所有演员都在受到它的滋养。”
昆曲之美,在其程式,南昆之式,予以风度。昆曲再构剧场《南昆·YOUNG室》,于一室空间之内,由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带大家走进南昆风度,见其样,观其式。
赏观习工环环相扣
解锁昆曲的花样玩法
“昆曲正YOUNG!古典新欢花雅周”旨在打破传统的昆曲观剧形式,突破过去一贯的观演关系,利用3月27日至31日的5天时间,在YOUNG剧场的空间内外,以“赏、观、习、工”四个方面为初春的上海带来一整套的昆曲新体验。
“赏”,为一台好戏。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昆剧《1699·桃花扇》拉开了双梅花奖的视听饕餮。该剧由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两位梅花奖得主单雯、施夏明领衔主演,通过明末文人雅士的离合之情,抒发秦淮河畔的兴亡之感。
“观”,为昆曲再构剧场《南昆·YOUNG室》。再构剧场的概念颇为新鲜,在YOUNG剧场的绿匣子内探索了一种全新的观演关系,将拆解与重构昆曲的样式,通过流动的影像、音乐、展品以及互动体验带领观众深入“生、旦、净、丑”的世界,在4场讲演与互动中聆听锦绣乾“昆”,品鉴传世经典唱段。
“习”,则是言传身教。特邀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生行演员施夏明和旦行演员蔡晨成两位老师以《牡丹亭·惊梦》一折戏开启“私人定制”般的小班化教学。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服化道团队也会在现场给学员打造专业的昆曲演出造型,帮助他们完美呈现最终的学习成果。
“工”,便是来一段“真把式”。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昆四代花脸演员赵于涛携昆五代优秀青年演员将在初春与参与者一起开嗓练功,将省昆的“晨功”环节搬至YOUNG剧场广场,让参与者了解一个昆曲演员的日常,揭开“台下十年功”的神秘面纱。
除此之外,“浮影幽兰”摄影展和《南昆·YOUNG室》主题展限时开放,前者用39幅摄影作品为观众呈现昆曲台前幕后一招一式、一字一腔的生动瞬间,后者将舞台布景变为独立展览,传递原汁原味的南昆风度。
策划人说
守正与创新兼而有之
昆曲本身作为一项高度综合性的戏曲艺术,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多年来也在被不断地拓宽边界。这与YOUNG剧场“传递‘寓兴、启迪、创新、包容’的艺术与生活态度”的宗旨高度契合。而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拥有众多行当齐全、功底扎实,具有鲜明南昆艺术风格的昆曲艺术家,他们从事昆曲艺术研究、创作、表演多年,在已然拥有无数家喻户晓经典作品的基础上,仍坚持推陈出新、制作更多昆曲现代戏,追求经典与先锋的“两相宜”。
因此,在“传统艺术年轻化”的议题上,YOUNG剧场和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拥有着相似的理念与憧憬:通过昆曲周探索昆曲的多种表达方式,让更多人看到这项非遗艺术在当代的年轻力。
“省昆也是第一次集齐了生、旦、净、丑,以这种集展览、表演、导览等形式全方位解读昆曲。它仍旧是一场正式演出,在活用屏幕和舞台元素、讲述方式上都做了精心设计。我们南昆的核不会变,既能传统,也能创新。”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南昆·YOUNG室》总策划赵于涛告诉记者。
鱼龙舞文化项目负责人、《南昆·YOUNG室》另一位总策划刘潇认为:此次创新的亮点在于将昆曲从台前到幕后,从备场到演出,甚至还有昆曲行当的展览,我们希望把它们完完整整展现给观众。这种呈现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内核还是昆曲的规制,但是呈现方式和解构方式的创新能够让观众把以往在昆曲演出中忽略的细节和不太理解的知识点放大出来,通过语言描述、导览的方式进行浓缩和拆解,给到观众更深刻的体悟。”
刘潇补充道:“我们在向年轻人招手,希望年轻人看得懂昆曲,不光只能体会程式的美,还能体悟美背后的深意。慢慢理解这些行当,慢慢体会昆曲真正的味道。从唱念做打中一点一点理解其间的深意,理解不同的唱法唱腔。理解什么是传,什么是承?戏曲就像珠宝,就像打开首饰盒一样,我们希望拿出其中最好的珠宝给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