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童谣串烧、沪语rap、沪语诗朗诵……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沪语小达人”活动颁奖典礼上,来自多所学校的小囡们展演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节目让人惊艳。这些“沪语小达人”是如何炼成的?上海方言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底蕴在新一代少年儿童中是如何传承发扬的?青年报记者走进校园进行了实地探访。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蓬莱路幼儿园
创设学习沪语环境
让小囡讲一口标准“上海闲话”
“现在是春天了,我们一起来念一念《春晓》……”上午,青年报记者走进黄浦区蓬莱路幼儿园大(1)班的教室,只见孩子们正在和蓬莱部大班年级组长吴丽明老师一起用沪语念古诗,古诗朗朗上口,稚嫩的童声配上吴侬软语,让人耳目一新。
除了念古诗,孩子们还欢快地玩起沪语游戏唱起沪语童谣,每个人都兴致高昂。在小朋友们念完一首《静夜思》后,吴丽明拍手鼓励:“讲得哈好!”“我觉得用上海话念古诗很好玩!”佑佑同学蹦蹦跳跳地说。
“我们幼儿园地处老城厢,毗邻城隍庙,有着浓浓的弄堂生活气息,很多老师都是在老城厢长大,所以沪语传承这块我们很早就开始做了,资源也是得天独厚。”吴丽明说,蓬莱路幼儿园的孩子基本都来自老城厢,家中有讲上海话的氛围和习惯,所以不少孩子入园时的沪语水平就挺高。“从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说,越小培养孩子对沪语的兴趣越好。”她认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普通话的机会比沪语多得多,所以为他们创设沪语环境非常重要。
也正因此,蓬莱路幼儿园从多方面入手,为孩子们创设沪语环境,帮助他们讲一口标准的“上海闲话”。幼儿园邀请上海滑稽剧团的沪语老师进校园,每周一次与小朋友“一道来讲上海闲话”。“上海的绕口令怎么讲?”“上海的数字‘2’到底有几个发音?”“上海话还可以念古诗!”生动有趣的互动形式和内容深受孩子们喜欢。
“沪语有些发音的位置和普通话是不一样的,比如‘鹅’、‘鱼’等,滑稽剧团的老师会教孩子们口腔的发音练习。”吴丽明说,沪语老师能进行更专业的指导。很多人都不了解,古诗里的词语是有文读和日常口语读法的,像“花落知多少”里“花”,就应该是文读。
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
打造展现园所优势的“沪”动圈
为了让孩子们对沪语更感兴趣,蓬莱路幼儿园从贴近孩子日常生活的角度挖掘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每天午餐前,大班的班级会派出一个孩子去了解当天的餐食,然后回到班里用沪语给小伙伴介绍。很多菜名,沪语和普通话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觉得非常有趣。
大班还有一个“小小沪语宣讲团”,孩子们用上海方言将各种各样的节日故事、古诗、童谣等传播给更多人。老师也会带领孩子们一起“逛逛城隍庙”,认识一下城隍庙里的老字号、用上海话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招呼。“我们还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上海方言文化传承教育,比如端午节,会让孩子们包粽子,让他们感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对上海传统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吴丽明说。
蓬莱路幼儿园建于1956年,一直是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2013年,幼儿园成为上海市24所上海话教育体验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6月,黄浦区蓬幼游戏化教育集团正式成立,由蓬莱路幼儿园牵头,成员单位中有9所公办幼儿园和1所民办幼儿园,都十分注重沪语传承。
在副园长严蕾看来,“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成长的必备“维生素”。在“儿童发展优先”理念的指引下,集团成员单位着力幼儿沪语游戏的原创开发与设计。严蕾说,活动中老师们发现,会讲上海方言的小朋友玩得很起劲,互动很开心,不会讲甚至听不懂上海话的小朋友也觉得游戏很有趣,并在游戏中慢慢学习听、说上海话。
在蓬幼游戏化教育集团,各家幼儿园对沪语传承的做法各有特色,也成为相互学习的优质资源。比如,南京东路幼儿园的“兜兜南京路”、汇龙幼儿园的“上海宁生活”、紫霞幼儿园的“老底子的咪道”,各成员单位聚在一起共商主题、确定领域、试玩优化,打造了“游戏化教育集团云游戏”公众号系列中的沪语游戏板块,让沪语传承从线上进入社区、家庭。
华江幼儿园
超过半数孩子来自新上海人家庭
沪语童谣社团让小囡从小融入海派文化
“侬好!欢迎大家来白相!”走进嘉定区华江幼儿园的海派文化体验馆,大班沪语童谣社团的孩子们正在开展活动。用沪语打过招呼后,社团老师葛群蓉拿出了一块展板,上面有各种上海小吃、美食的图片和卡通模型。小笼包、蝴蝶酥、油条、豆浆、粢饭糕……葛老师每展示一样,孩子们就用上海方言说出名称。
认识了各种美食之后,孩子们又念起了沪语童谣,一首《小猪睡觉》搭配上肢体动作,让人看了忍俊不禁。海派文化体验馆外面就是一条“华囡爱上海”长廊,长廊两边是各种沪语童谣、上海老物件,孩子们不停按下按钮,跟着语音一起念。
华江幼儿园园长刘莹说,幼儿园首先在环境方面营造海派韵味,打造了一个“小辰光之家”角落、一条海派文化长廊和一个海派文化体验馆,让小朋友在这些文化浸润中,对沪语童谣更加感兴趣,也对上海文化有更多了解和热爱。
“嘉定是人口导入热门区域,我们幼儿园来自新上海人家庭的孩子比较多,占半数以上。我们做了一些调研,新上海人家长对上海文化的了解和融入是很有需求的,本地的很多家长也希望幼儿园能开展沪语方面的活动。”于是,幼儿园在中班、大班开设了沪语童谣社团,每周都开展活动。刘莹认为,无论是新上海人的融入还是老上海人的传承来说,开展沪语社团都是很有意义的,也很有价值。
“我们的沪语童谣社团是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活动,不是枯燥的教学,而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比如融入一些地方特色小吃,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爱上沪语童谣、爱上沪语。”刘莹说,沪语童谣社团开展两年多来,深受孩子们喜欢。
葛群蓉老师就是对沪语童谣非常感兴趣的一位老师,每次跟孩子们一起开展活动,她都全情投入。在她看来,孩子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是很强的,作为在上海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童谣里说到的很多上海文化。“比如上海的小吃,他们很多都吃过,却不大用上海话去说,在社团里开展活动后,他们觉得很好玩,原来‘油条’‘大饼’‘粢饭糕’用上海话是这么说的,等下次再吃这些小吃,他们就自然而然会用上海话说。”
葛群蓉给孩子们创编的一些沪语童谣,也是着重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展现上海的传统文化。“我是一个上海小囡,我在上海长大……”大班的诺诺和齐齐唱的童谣就是葛老师自编的,“这些童谣都朗朗上口,孩子们会了之后对上海话的兴趣也更浓了,也更愿意说上海话。”葛群蓉透露,有的小朋友回家后也一直说,甚至带动了家长说沪语的兴趣。
专家说法
沪语推广传承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这么多年学校跑下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不是不喜欢沪语,而是接触的渠道太少。”自2012年起,上海沪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徐蓉就进校园开展沪语推广活动。
“沪语推广传承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年,上海沪剧院成立事业发展部,徐蓉担任主任,主要负责沪语的传承和推广。“不同学段的孩子,在开展活动时也是不同的,比如幼儿园以游戏、图片为主,小学积累一些词汇,中学可以排练一些沪语情景剧、短剧,大学可能就是更深入的课程。”徐蓉透露,目前他们已经开发了296个校本课程,最终计划完成486个课程。
“童谣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很多与孩子产生共鸣的童谣都是用方言创作的,所以在举办首届童谣传唱活动的基础上,在市教委和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的指导下,我们把沪语与童谣结合起来,开展了‘沪语小达人’活动。”《好儿童画报》主编姜丽军透露,第一届活动就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众多沪语大咖也积极推广,2023第五届“沪语小达人”共收到作品60000份,入围作品4200余份,覆盖了全市近20万幼儿及中小学生。
在姜丽军看来,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说着上海话、普通话、各省市方言甚至是外语,在这种多言多语的环境下,让孩子理解、融入这座城市非常重要,而语言是最好的渠道。“在念沪语童谣的过程中,孩子会了解上海、了解上海文化,也会慢慢融入并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她透露,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将沪语特色教学作为学校的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在各种特色活动中,孩子们从小培养了对多样文化的尊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