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宋晶眼里,修复古籍就像在重走古人的路,这里有一种对话,一种传承,文化存续的价值也就在于此。最近受邀到上海参加“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座谈会期间,宋晶接受了青年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谈到参与《永乐大典》的修复,宋晶至今仍颇为感慨。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古籍修复师
9年青春付故纸堆 其乐无穷
和青年报记者之前所遇到的古籍修复师都不同,宋晶要当古籍修复师这个目标是很小的时候就定下的,而且从未动摇过。尽管她家里并没有人做这一行。宋晶将自己对古籍修复的执著归因于小时候对央视《探索发现》太入迷。
宋晶对修复古籍的执著到了什么程度呢?在本科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发现国内只有一些美术类院校开设有文物修复专业,于是宋晶去查了文物保护专业的课程表,发现化学类课程居多,所以她毅然报考并就读了复旦大学化学系,之后研究生考的是北大文保专业。毕业后的2015年,她入职国家图书馆如愿当上了一名古籍修复师。
对于像宋晶这样的青年人来说,成天和故纸堆打交道,费眼、费神、费心、费力地修复那些浩瀚的似乎永远也修不完的古籍,实在是有一些枯燥的。但是宋晶告诉青年报记者,她担任古籍修复师已经9年,非但没有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其乐无穷。
“比如一张纸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你深入分析,就会注意到这张纸的原料是什么,而这些原料又产自哪里,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甚至古人在制作加工一张纸的时候,有时还会添加一些填料,那么这些填料又是什么,他们当年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我们古籍修复的时候就是要尽量匹配它,找不到同样的纸,我们就自己来造纸。就好像我们在重走古人当年的路。”宋晶对记者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到很快乐,一切就像侦探在不断解谜和寻找线索。
《永乐大典》
参与修复国之重典 一生荣耀
这一点在这次宋晶参与《永乐大典》的修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家图书馆在2002年曾对《永乐大典》进行过一次修复,而这次时隔20多年修复的是从海外回流的《永乐大典》的“湖”字册(2272-2274卷)。这册书收录了有关“湖”字的诗词文等,包括谢灵运诗、唐宋元明人诗文,以及宋元人词等内容,是极为珍贵的文献。
国图对《永乐大典》的修复很重视,采取了团队合作的形式,每一个修复师负责一块自己擅长的领域。宋晶参与了前期方案的制定和装帧细节恢复等工作,并主要负责书芯的修复工作。宋晶告诉记者,她最初看到“湖”字册的时候,书衣和书芯是脱开的,书脊几乎完全缺失。而恢复装帧细节又必须是有据可循的,修复团队再次开始不断地探秘解谜,通过古籍留存的装帧信息,又通过数据库查了国内外存藏的几乎所有《永乐大典》的图,通过那些未经修复的古籍,来推测古籍最初的样子究竟是什么,最后才动手修复。
而织绢和染色的环节则更加充满了戏剧性。还是在“湖”字册书衣的修复上,古籍修复师们不再局限于选购相近绢料用于修补,而是对《永乐大典》书衣用绢的经纬密度等数据进行了准确测量,并经多次实验,复原织造出与原件相似的绢样品,再据此定制新绢。宋晶告诉记者:“为使新绢在色彩上接近原件,团队成员参考了历史文献记载,辅助对书衣的分析检测结果,选择当时最有可能使用的传统植物染料对其染色并老化,再经锤制、全色等步骤,最终得到适合修复原件的补绢。”
为了让修复工作接近完美,古籍修复小组成员又借助体视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接口处的每根绢丝梳理调整。宋晶说:“每一根丝的接口都要对准,在人的肉眼下很难完成工作,只能借助显微镜进行操作。在显微镜下一边用手调整经纬丝,一边观察经纬丝的变化与操作情况。”
对于古籍修复师来说,这个过程当然是充满乐趣的,但其背后是满满的严谨。“因为《永乐大典》异常珍贵,因此修复小组制作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样书’进行修复试验,才敢对藏品下手。”宋晶告诉青年报记者,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能参与对《永乐大典》这样的国之重典的修复,那是一生的荣耀。
薪火相传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勇担使命
现在宋晶所在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一共有20多位修复师,其中在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和00后的青年人。宋晶告诉青年报记者,相比老一辈修复师,他们青年一代的优劣势都是十分明显的。老一辈很多都是十几岁就入行,但是现在的青年人研究生毕业入行都差不多要三十岁了,所以他们的成长期显然要比老一辈要短。“劣势是很显然的,就是你的技术不够成熟,你的经验不够丰富,你可能见到的东西不够多。而古籍修复经验的积累又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是青年一代也有自己的优势,在宋晶看来,现在的青年修复师大多具有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他们学了很多高精尖的科学技术,这是很多老师傅当时没有办法接触到的。“就像我刚刚跟您说的,我们可以对古籍的材料进行分析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再去做匹配,我们会使用很多新的仪器设备,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年轻人的优势。”
还是拿纸张来说,最初师父带教的时候,他会拿出十几二十种纸张来给宋晶他们辨认。通过眼睛判断,手感触摸,来把纸张的信息识别出来,这个过程十分考验一个人的经验。“现在有了科技手段之后,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我们可以把成分测出来。”
当然,在老一辈修复师身上,宋晶依然感到了那一份对于传统的敬畏。宋晶看到师傅们对一些褶皱成一团的书叶,不惜耗费几小时、一天甚至几天来慢慢展平修复,哪怕一片小小的纸屑都要小心整理分析,努力归位。为了修复纸张的选择和染色效果的实现,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讨论、试验,哪怕只是不明显的颜色差别,只要没能达到理想效果,就要全部推翻重来。这都给她很大的触动。“古籍修复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还是这种对古籍的敬畏心和责任感,唯有葆有这份初心,才能让古籍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薪火相传。”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