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当然要成为那个我对我来说也很容易,但我还是更想成为现在的我。’对真实自我的质疑与探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但被宁浩呈现得非常具有表现力。它在黑色幽默中穿梭,饱含对文艺的辛辣批判和令人捧腹的刻板印象。生活积压的烦恼和各种无法言说的无奈在银幕背后让观众会心一笑,灯一开却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看完《二手杰作》,华政大四学生小刘飞速写下一篇名为《或许无奈、但总会和解》的影评。
在上海有一群酷爱观影的年轻人,他们是在校大学生,也是电影活动主理人,抑或观影团团长,在8小时之外享受片刻的视觉盛宴,在电影的世界里寻找自我与连接。电影就像一个美丽而充满召唤的入口,经由这个入口,这群观影者走向自我,走向他者……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张彤彤
通过电影与世界对话
在虚构中找到生活的回响
对于叮叮而言,电影是她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因为喜欢电影,叮叮放弃了美术,选择了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因为喜欢电影,毕业后她开始创业,现在成了一名电影活动主理人。
叮叮的电影情缘,始于她童年时期无数个给爱看电影的爸爸当“电影搭子”的经历。上了大学后,更是因为学校就在家门口,她常常一放学就跑去电影院,一周至少去三次。平均每年观看约300部电影的她,即便在最为忙碌的时段,也能保持200部的观影量,无论国产片还是国际大片,她都不愿错过。在叮叮的心目中,电影早已超越了视觉艺术的范畴。
“电影其实是人类共有的第二次人生,看电影是另一个造梦的世界,希望用剧中人的故事,弥补我自己的人生遗憾。它会给人一个‘假如’的世界,让我可以被现实引力拽到失控的境遇里,提供一种可控的感知。每个人在电影中都在寻找自己的影子,都在试图通过这些虚构的故事找到生活的回响。”她说,这是一种寻找自我、理解生活、感知当下的过程,建立连接的过程。
“我大量的课余时间是拿来做账号的。”叮叮回忆道,她的影评创作之旅始于初三,在贴吧上发表影评成了她的日常,但这个习惯在大学时因为学业压力而暂时被搁置。
后来,叮叮再次重拾自媒体账号,她解释说,这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表达欲的人,想要借助一些媒介平台来表达。叮叮的这种迷茫在毕业后组织观影的工作中得到了平衡,“一方面我需要去网上发表影评吸引更多的影迷,进而壮大观影的群体。另一方面,我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在线下把大家聚集起来。”
和叮叮一样,公司白领Olina也有一重上班8小时外的身份——观影团团长,她酷爱与团员们在光影世界里领悟生活的肌理。“我四五岁就跟着爸爸一起看片子,小时候我喜欢借碟片,住在附近的表哥、堂弟都到我家蹭片子。我读书的时候上海还没那么多电影院。现在的学生比较幸福,看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普及的娱乐方式。花个几十元,就可以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两三个小时,实在太幸福了。”
哪怕工作再忙,Olina平均一年观看电影、话剧、歌剧的场次也达到了200多场,这已经成为了她的日常。“一群人的观影感受比一个人要好。”
Olina透露说,观影团也分类型,比如有的喜欢漫威,有的喜欢二次元,有的注重数量,不论什么口碑的片子都要到此一看,乐衷于打卡每家电影院,有的则对影展情有独钟。
观影场所的多样性
体现上海电影文化的魅力
只要有空,大四学生小刘就会从松江大学城换乘好几辆地铁到市区观影。2023年五六月份加入观影团前,她每年进院线的次数是二三十次,现在则猛增到了100多次。“有的片子我甚至会二刷三刷,也会去抢票,主要看考试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我每次到市区的电影院会一次安排三个场次的观影计划。”
每年上海电影节举办时间都会和她期末考的时间“撞车”,这时,她会发动全寝室四个人一起帮自己抢票。即便去年下半年冲刺考研,她也没有放弃观影这一爱好。“看电影的2个多小时里,我不用去想任何事,完全放空。不吃东西,不看手机。这是我异常忙碌的上课之余的小确幸。”
“我们为何要将自己局限于传播者的角色呢?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真正参与到电影的出品、制作之中,为中国的电影助力。”今年3月份,在完成《沙丘2》在上海的首映礼后,叮叮又立马飞往了北京,赶着参加北京站的“沙丘导演维伦纽瓦对谈郭帆”活动……作为一位经验丰富,曾在多地举办活动的电影活动主理人,叮叮对于上海的电影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在她看来,上海电影文化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影迷们的热情和积极参与上,更彰显了这座城市所拥有的丰富电影资源和多样化的活动安排。上海每年都会承办诸如享誉国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等A级电影节,这不仅为电影界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舞台,也为广大电影爱好者创造了近距离接触电影艺术的机会。
是旁观者参与者
甚至是电影共创者
电影的魔力在于它能够跨越屏幕,触碰到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观众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甚至是共创者。
日前,记者跟随电影活动主理人Olina来到长宁来福士的百丽宫影城,当天共有两场观影活动。每场电影播放前,Olina要做的是在影院门口发放电影票、签到。笑声中夹杂着眼泪,无厘头中彰显真情。观影结束后,群里“叮叮咚咚”响个不停,群友们晒出了短小精悍的影评,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
今年1月,叮叮也在上海影城组织了一场《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观影活动,不到30个小时有1008个影迷报名。当巨大的倒计时穿透银幕的黑暗,最终定格在12点时,全场陷入了短暂的静默,紧接着,巨大、柔软的贝壳状绸缎缓缓展开,泰勒·斯威夫特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般闪耀登场。那一刻,1008个心跳几乎在同一时间加速,每一次跳动、每一声欢呼、每一滴眼泪,都在这个共同的空间内释放出最真实的情感。“无论是自己去看电影,还是组织大家看,我都很感动,我会觉得有很多和我一样喜欢电影的人,我们原本素不相识,但因为电影,我们连接在了一起。这是电影本身拥有的一种跨越时空的魔力。”
而这样的联结一直在上演。在当下,电影是年轻人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院不再只是观影的地方,而是成为年轻人交流想法、分享生活、建立友谊的空间。通过组织或参与以电影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年轻影迷们在共同的爱好下建立了深厚的连接,他们在电影的世界中找到了归属感,也在现实中扩展了社交圈。
叮叮在全国多个城市组织了一系列电影活动后发现,无论是参与度还是观众的热情,上海的影迷们总能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感叹:“上海的影迷非常热情,无论是深度的交流还是大型活动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上海的影迷受众非常庞大,这里有着非常浓厚的电影文化氛围。从50后到00后的影迷,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构建了上海电影文化深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