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摩登:对“新”的孜孜以求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从建筑到家具,摩登风格持续影响着当代生活。

    展览现场。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说起摩登时代,似乎是专属于老克勒津津乐道的似水流年,其实不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上海摩登设计文化。

位于虹口区的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正在举行“海派今潮·有志青年生活节”,其中,由摩登复兴创研工作室创始人哈凌与他的朋友联合打造的“摩登复兴”设计与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驻足。展览以摩登风格为灵感,以摩登复兴为理念,在对设计本源的探索和研究中,表达对“新”的不断追求。此次,青年报记者对策展人哈凌进行了专访,由他为大家打开这张摩登时代的绮丽画卷。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重新点燃对现代设计的渴望

“摩登时代,一般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也是上海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商埠’辉煌瞩目的历史时期。在现代化持续孕育的同时,现代都市文化相伴相生——摩登风格,上承装饰艺术和新艺术风格,下接现代主义,超越对装饰本身的刻画,又在功能性的基础上保留装饰意味,书写了艺术设计史中极具魅力的一笔。”哈凌说道。

作为当时西方设计装饰语汇的代表,舶来的摩登风格与上海特有的文化脉搏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摩登韵味,彰显着上海这座城市对于“新”与“现代”的包容和渴望。而随着本土设计力量日益崛起,对自身文化的深入挖掘也使曾经闪耀在上海魅力时刻的摩登风格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对“摩登”的“复兴”呼之欲出。事实上,摩登从未远离上海,从建筑到家具,从时尚到艺术,对摩登风格的体认在草蛇灰线中持续影响着当代生活的样貌。这种站在装饰与功能之间的风格语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刻画了上海精神的一种微妙侧面。

哈凌表示,“摩登”这个词其实是来源于法语,就是英文的modern后面加个e(moderne),这个词,它的本意就是新潮。所以,“摩登复兴”的提出,并非旨于再现历史的闪光,也不是号召对某种风格的简单模仿,而是以“摩登复兴”之名重新讨论当下设计的必须与本源,思考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的实践,提出城市演进中求变求异的文化价值。复兴摩登,复兴对“新”的不断追求。

摩登时代的历史与新生

此次,哈凌一共邀请到丁乙、韩锋、林清、刘月、史旸、王沁6位当代艺术家及8组设计师,通过“摩登与建筑”“摩登与时尚”“摩登与设计”“新摩登设计”“摩登与艺术”五大主题板块,遵循“摩登”与“复兴”两大主线展开,前者从摩登上海的建筑、时尚、产品、家具、字体、出版物等不同视角呈现摩登时代的历史;后者则从新摩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当代艺术等角度诠释摩登复兴的新应用。

哈凌本身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在展览的开篇,他用编年体的图文方式,将摩登时代里上海的各幢重要建筑都展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以赉安、邬达克等为代表的西方建筑师是摩登风格的引介者与推动者。此外,以庄俊、赵深、杨锡镠、柳士英、范文照为代表的中国新锐建筑师也表现不凡,留下了很多出色的摩登建筑遗产。中外建筑师引领时代精神,从工艺、材料、几何、色彩、光线等方面探索属于上海的摩登内涵,设计了诸如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住宅、盖司康公寓、四行大楼等许多足以传世的摩登建筑。连续的横向线条、弧形或流线的转角和阳台、几何形的装饰、新材料与机器美学、紧凑高效的布局——摩登建筑用这些极具时代特征的元素重塑了我们的城市空间,至今还影响着上海的城市意向,借助碎片化的建筑遗产、影像、档案等材料,我们可以尝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摩登时代上海。

记者注意到,在展览接近尾声的地方,展示了一幢几年前哈凌以摩登时代为灵感元素而设计的建筑,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近100年前。他表示,这个设计可以说是对摩登建筑的致敬之作,而作为一名生长于上海,并以这座独具魅力的城市作为创作灵感来源的设计师,其实在自己所有的设计中一直有着海派摩登的基因,自己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提出的“摩登复兴”这一创研课题,也是希望以摩登时代建筑元素和装饰风格为源头,放眼全球的建筑、室内、景观、家具、平面、字体、产品、标识、插画、装置等设计和艺术领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展开广泛的实践。

而这一切,在此次的展览中也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展品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缩影。尤其是那些精心挑选的实物,当参观者体悟出其中的微妙关联后,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也会对摩登时代有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小贴士]

1.此次展览结合摩登设计风格与上海城市印象还推出了文创周边,以“摩登百货”的形式打造聚焦城市美学的新消费空间。展览期间,还将陆续引进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2024届毕业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作品展等丰富活动,让大学师生、青年艺术家、设计师等各行各业青年聚集,碰撞摩登复兴与海派城市文化交融的“新”火花。

2.这场专门为青年人打造的“海派今潮·有志青年生活节”将持续至6月16日,汇聚建筑、设计、城市考古、沪语传播、文学、美育、手工艺、美食等不同领域的“无边界青年”,以潮流有共鸣、记忆有新意、社交有搭子为关键词,展开市集、展览、City Walk等数十场活动,打造沪上全新的“海派青年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