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语体验班听吴侬软语声声慢

学点基本技能 懂点本地文化

杨颖/文

    陈传奇老师认为,在上海的方言中保存着上海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以前电视媒体采访在上海的外国友人,被采访者常常会对着镜头说“侬好”“谢谢侬”等“洋泾浜”上海话,而如今的现实是,走在上海的马路上、弄堂里,你根本分不出哪个是上海人,哪个是异乡人,因为,所有人开口都讲普通话,有些上海人的普通话甚至还带北方口音。

上海要感谢王家卫导演,一部电视剧《繁花》,让上海话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也让更多原本听不懂、不会讲或者讲不好上海话的人有了学一学上海话的冲动。于是,上海群艺馆市民夜校开设的沪语体验班名额被秒杀,场场爆满。

杨颖/文

教沪语其实是教上海地域文化

上海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上海的内环里是讲英语的,中环内讲普通话,听上海话要到外环外面。”这个段子很形象地反映了这几十年上海话的尴尬处境。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每年有大量的外地和外国人来到上海就业、工作、生活,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座城市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方言却也快速地退化。

已经在上海群艺馆市民夜校教沪语好多年的陈传奇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不是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不会讲上海话,而是连上海生上海长的小孩子都说不好上海话,上海话这些年在迅速退化。比如,吴方言中标志性的尖团音已经基本消失,年轻人的上海话发音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口中“我”都发音成“o”,“外婆”的“外”,发音变成“a”。虽然方言变化发展各地都有,但都不像上海话变化那么快。

陈老师说,作为上海的地方方言,上海话并不只是交流工具,它也是上海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很多民俗、历史。上海方言如果消亡,上海的很多文化、历史传承也会随之消亡。身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陈传奇这些年一直在为推广和普及上海话奔走。他来到小学,用上海话为小学生讲故事,还一句句地教学生用上海话讲故事,校正他们讲得不地道的上海话。市民夜校请他来教沪语,没有教材,他和同事一起编写,没有经验,就一点点摸索。

陈传奇将他上的沪语课命名为“沪语体验课”。他说,教一门语言是长期的,市民夜校的课时不足以完成。但是,可以用体验的形式,让学员通过短短几周的课程,对沪语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对上海的历史文化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现在,陈传奇老师的手机里有一个庞大的朋友群,很多姓名后都备注了“某某年某某月某班学员”字样,这些听过他课的学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与上海话相关的问题都会在群里请教,一些与上海话相关的典故、民间故事、习俗也渐渐地在这个群里流传开来。

学沪语只为听懂上海这座城市

临近市民夜校上课时间,教室里已座无虚席,还有学员在往里走。一点名,居然有没报上名的“混”了进来,“混”进来的学员竟然还是语言学专业的。占了别人位置,这位学员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解释说,他在不少地方工作过,每到一地,都会去学一点当地的方言,他希望通过对方言的学习,能在工作中多一点沟通的能力。

学员中大部分是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学员柏天告诉记者,她工作的单位很多同事都是上海人,虽然工作时大家习惯了用普通话交流,但有时说得激动了,这些上海同事会不知不觉地蹦出一两句上海话,让她不知所措,偏偏这些零零碎碎的上海话常常很关键。她不指望通过这几堂课就学会说上海话,但她希望能尽快地听懂上海话,不至于有同事无意间说出的上海话让自己一头雾水。

除了原籍外地的学员,教室中也有上海学员,特别是一些郊区的年轻人,一口“本地话”,不光外地同事听不懂,连家住市区的上海人也听不懂。学员小张是松江人,本科加研究生,在大学读了7年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也说了7年的普通话。这次是他父母帮他报的名。用他父母的话说,“你一个上海小囡,读了7年书,读得上海话都不会说了”。希望他来市民夜校,请专业的沪语老师帮他“正正音”。

陈传奇老师还有一个外籍班,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在上海工作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是,他们觉得上海是一座很神奇的城市,希望通过上海方言来窥得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因此,陈传奇老师的沪语课,讲得最多的,是上海历史、典故和民俗,他希望,过多少年,还能听到孩子们用上海话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