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被“秒杀”的夜校课堂 感受一下“无用”中的大用

“夜校”这两个字最近又火了。

据上海市群艺馆数据显示,2024年市民夜校春季班共吸引了18633名学员踊跃报名,课程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在680门课程中,有20门课程在短短6秒内被热情高涨的学员一抢而空。曾有调查显示,市民选择上夜校的主要动因包括追求“兴趣”、提升“技能”以及拓展“社交”。

夜校并不是新事物。早在20世纪20年代,各地早期党组织就创办了工人夜校,从提高工人文化程度着手,进而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五六十年代的识字算术、生产技术,到七八十年代的理发裁剪、专业教育,再到世纪之交的微机电脑、多门外语……夜校,让历届年轻人知识换代、工作升级。

曾几何时,上夜校是为了“有用”。不过,随着课程花样不断翻新,老式夜校的“刚需”属性早已被新时代多元化的需求所取代。历经百年变迁,如今的夜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技能培训。8小时之外的“无用之用”似乎变得更加精彩。

有些人选择夜校,是为了摆脱工作的束缚,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有些人则渴望在课堂上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生活与文化的点滴。不少夜校学员群已成为同好们交流分享的重要平台。

随着2024年市民夜校春季班开班,本报记者探访了三门刚开始报名就被一抢而空的爆款课程。

在这里,“I人”似乎“藏”不住了。乐悠,一个毫无舞蹈基础的“社恐”,在女团Kpop课上却能尽情舞动,她视此为锻炼自己的绝佳机会。而老师的鼓励式教学更是让她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就是最美的舞者。而阿卡贝拉课的晓午老师则见证了一位老学员萌萌的转变,这个曾经说话声音细小,总是担忧自己的表现的内向女孩儿,在同学们声音的“陪伴”中,渐渐战胜了自己的恐慌感和孤独感。老师给她的评价是——“进步显而易见”。

兴趣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这里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场地和设备,还为志同道合的人创造了一个线下交流的空间,促进了新社交群体的形成。虽然线上的兴趣社群层出不穷,但线下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依然是人们渴望的交往方式。此外,兴趣还将课堂延伸到了夜校之外。上沪语体验课的陈传奇老师有个庞大的朋友群,学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与上海话相关的问题都会在群里寻求帮助,同时,上海话的文化和历史也在这个群体中得到了传播和传承。

陈传奇老师知道,没多少人能通过短短若干堂课就学会上海话,同学们哪怕学得慢一点也没有关系,他的沪语体验课只是个引子,为了把学员引入属于上海的语境、历史和文化中。同样把节奏放慢的还有女团Kpop课的丁怡老师,为了让零基础的学员掌握动作,她会把音乐慢放成0.8倍速。和“标准”的舞姿相比,丁怡更看重的是用热辣舞蹈勇敢地表达自信,哪怕没有舞台,哪怕只是在夕阳下随意舞动,也是热情与自由的。

如今的夜校已变得更加轻松愉悦,从传统的生产技术到现代的休闲实践技能,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到多元的文化体验,夜校正在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它让人们有机会去尝试新的事物、接触新的领域,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虽然,站在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距离教育大家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仍有不少距离,但是近年来夜校的火爆,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正在变得逐渐丰满起来。

青年报记者 郭佳杰

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