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陪诊师才兴起,就跑偏了?

青年报评论员 张逸麟

青年报评论员 张逸麟

“500元,让你挂上已经满员的号。”这不是夸海口,日前一名陪诊师确实帮助病患顾客完成了这一操作,同时也引起了普遍的质疑,陪诊师也要“黄牛化”了吗?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智能化就医流程的应用,陪诊师逐渐兴起。除了陪诊就医,代理问诊、买药,预约检查取报告等常规服务,陪诊师还能为老年病患完成智能化就医,帮助异地就医者熟悉当地医疗环境流程,发挥了缓解就医孤独,提高就医效率等作用。

就现状来看,陪诊师职业入行门槛并不高,半天的陪诊服务费大约在200元到300元,专职的话月入上万并不难,吸引了大量人群涌入这一新兴行业。但同时陪诊师又处于一个灰色地带,202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当中,陪诊师并未被收录在内,既没有相关管理协会,也没有职业规范,为很多打破医疗秩序的行为埋下了隐患。

这次媒体曝光的“倒卖号源”事件,给陪诊师这一新生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这不是偶然现象,一个新兴行业完全依赖于市场主导的自我发育,在没有约束、缺乏边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类似乱象。一旦这样的灰色产业链形成,不仅会扰乱现有的医疗秩序,也会触碰大众对于医疗资源公平性的敏感神经,导致整个行业被污名化。

当前陪诊师从业者也缺乏相关正规培训,一些民间机构打着培训的旗号“卖课”。一名陪诊师曾表示,自己报名上课后发现授课的内容毫无专业性,反倒充斥着话术技巧、人情钻营,以此达到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培训”与专业性背道而驰,容易诱导新人在投机取巧上下功夫。

一个新兴职业要获得持续化发展,必须走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当初家政行业也曾有过非常混乱的阶段,人们找保姆就像刮彩票,是良是莠完全碰运气。直到国家标准委在2015年发布了《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对相关服务进行了规范与界定,才使得家政行业趋于稳定持续发展。这也将是陪诊行业的必由之路。

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职业,相关部门不能继续忽视,而是要尽快把陪诊师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给予支持、保障以及规范,明确职业边界,厘清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通过强化行业监管,堵住陪诊师与医院方可能存在的暗箱通道,以法律手段打击权钱交易的灰色产业链。当初医药代表通过所谓“特殊渠道”扰乱医疗秩序的教训殷鉴不远,绝不能让陪诊行业步其后尘。

当前陪诊师与客户的服务交易,往往通过网络、短视频平台,甚至微信群自行完成,服务合同简陋,权利义务约定不明,经常引发服务纠纷。相关部门应推出相应的官方性质平台,优化交易模式,统一收费标准,保障病患和陪诊师双方权益。针对当前陪诊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以官方培训机构和相关资格考试的形式,确保陪诊师既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和知识、信息储备,也要有一定的急救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去年9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与上海开放大学首次联合开展“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公益性培训,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不断提高陪诊师的群体素质和职业素养,让陪诊服务更像是“买车票”,而不是“刮彩票”。

医疗问题涉及大众健康,与每一位百姓息息相关,丝毫马虎不得。陪诊师作为病患就医时的助手,未来的需求会越发提升,但任何服务都不能越界,更不能在边界上钻空子。为此应杜绝以灰色行为打破医疗资源的公平性,不能让陪诊师成为“黄牛”“医托”的新马甲。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使得温情、高效、有序的陪诊服务,成为当前医疗秩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