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进“和平”的良夜

    魏宇宁在观察一只刺猬。受访者供图

    公园互动大屏。

【文/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图/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除署名外)】

城市的夜,正在变得越来越长。过滤掉白天的喧嚣与浮躁,把身心彻底地还给自己,24小时公园便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在拉长的营业时间中,拓宽的是城中人的心境、视野和认知。愿每个迟睡的夜晚,都可以被温柔以待,祝所有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晚安。

5月,春风沉醉的夜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湿漉漉的暗香,那是这个季节里海桐花与香樟花的限定,波澜不惊却沁人心脾。随着越来越多24小时公园的绽放,也为这座不夜城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夜生活的注脚。就在上个月,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在和平公园开馆,在“公园+”的理念下,让24小时公园又多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那么,夜晚的图书馆真有那么多人吗?夜晚的公园究竟有何魅力?这次,记者前往和平公园一探究竟。

夜读@21点的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由和平书院·综合馆、和平书院·少儿馆、和平艺术馆、和平书院·刊茶社以及一个中心阅读绿地组成,24小时开放的是其中的和平书院·综合馆一楼(周一上午闭馆)。这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四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让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玻璃盒子,夜晚的灯光将其衬托得更加通透、梦幻,让人心驰神往。

全馆最忙碌的地方就要数接待前台了,拿着身份证前来办理读者证的上班族、学生络绎不绝,据说最多的一天办理了100多张。在此办理读者证可在上海图书馆的市级馆、区级馆、街道馆通借通还,一张证最多可借15本书,借阅期28天。当然,如果只是阅览,那么这里完全是零门槛的。“我们在公园中点起一盏阅读的夜灯,希望读者白天可以享受‘公园20分钟效应’带来的身心愉悦,夜晚在阅读中与自己对话,让思绪沉淀。” 虹口区图书馆和平书院馆长韩曜说道。

20点40分,广播里传来了幽幽的轻音乐,提醒着读者:21点后,二楼即将谢客,一楼照常开放,正式开启这个不眠阅读新空间的奇妙夜。融合了休闲阅读、深度自习等多元场景,以艺术人文为馆藏特色的和平书院·综合馆满足了读者的多元需求,提供全天候、不打烊服务。

“现在每个人都很忙,而且每个人忙的时间还不一样,有了这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就可以让爱书人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阅读,非常人性化。”家住附近的孙先生说道,“作为一个新手爸爸,我每天晚上哄孩子睡着已经快9点了,如果没有这个图书馆,睡觉前的时间也就靠刷刷手机打发掉了。现在不一样了,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大宝库,有很多的书可以选择。我也有了自己的阅读计划,比如花费两个晚上读完这本《大国重工》。”

对于85后孙先生来说,一本心仪的书加一杯回甘的绿茶,让他在忙碌的日常中开启了一段惬意悠然的阅读时光,而对于95后王小姐来说,这抹温暖的阅读灯光也是激励自己奋进的灯光。她告诉记者,虽然家住浦东新区,但还是坚决打车过来和自己即将读博的妹妹一起晚自习,“我从事的是互联网方面的工作,最近在准备一些跳槽用的材料。作为一个‘夜猫子’扎堆的行业,晚上是我们高产出的时段,但是在家干活很容易分心,效率奇低。前几天得知公园里有一个24小时图书馆的时候,我就立刻过来了,这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好,写累了还可以去公园里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昨天我写到晚上11点多,今天估计差不多时间吧,就可以将材料写完了。”

记者发现,这个时段的读者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虽然门外广场舞的伴奏音乐时不时会飘进来,但是丝毫不影响读者沉浸在书海之中,在一动一静之间,构成了一条独特的夜公园风景线。据韩曜介绍,自开幕以来,这里每天的客流量都在6000人次左右, 21点到23点是夜场的高峰期,1楼的84个座位,周末的上座率可达九成,工作日则为七八成,“零点过后,读者的数量基本在个位数,我碰到过半夜散步前来借8本书回去的老夫妇,也碰到过凌晨3点来这里歇脚、看书的快递小哥,我们敞开怀抱欢迎所有的爱书人。”

夜跑@22点的智慧步道

从和平书院·综合馆出来,顺着草坪边沿走便可直通全长达1.5公里的环和平公园智慧步道。与之前20点档的散步市民不同的是,22点档正是讲究配速的夜跑族的天下,记者发现越临近深夜,夜跑者越年轻。

“最近工作压力蛮大的,时不时会失眠,我想与其在床上翻来覆去地内耗,还不如酣畅淋漓地跑几圈出身汗,回家洗个热水澡,睡得特别香。”张小姐刚跑完3圈,正在做拉伸运动。她告诉记者,之前自己是一个晨跑爱好者,之所以转成了夜跑,除了可以助眠之外,夜色中还不用做表情管理,抛开杂念更加自在。“比起K歌、刷手机,夜跑能让我觉得全身放松。”张小姐说。

与张小姐这样的独行侠不同,黄先生是和两位室友一起来夜跑的,一身的跑步装备相当齐全。他表示,作为社会新鲜人,加班是家常便饭,根本没时间去健身房,所以就干脆选择了夜跑这项有氧运动。说着,他还给记者演示了一下公园互动大屏的用法:“即便没有运动智能手表也没有关系,你看,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完成注册,后台就会帮你记录你的运动数据,之后会在大屏上显示跑步速度、运动里程、消耗热量以及排名,互动性很强,即便一个人跑也不会感到孤单。其实夜跑还是有一定社交属性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这里有大规模的夜跑团。”

黄先生告诉记者,和平公园里还有一个室外智能健身房,种类齐全,风雨无阻,自己每周也会去练两次,但还是更喜欢夜跑,“那种可以甩开膀子拼命跑的感觉,很解压,非常爽,也只有在晚上10点以后,甚至更晚的公园里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而且在暖色灯光带的勾勒下,公园仿佛变成了游离于现实的童话世界,很奇妙的感觉。”

夜观@23点的自然中心

随着夜跑族渐渐散去,公园越发安静下来,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虫鸣与蛙叫仿佛就在人们耳边。23点,当大多数人正准备沉沉睡去的时候,一群小家伙却正精神抖擞,它们是机警的螽斯、优雅的天蛾、善伪装的鳃金龟……在和平公园西北角的自然中心周围,只要你够细心,说不定就可以邂逅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你看到湖边那只正在上夜班的‘捕鱼工’了吗?嘘,轻一点,不要惊到它。”自然中心策展与自然教育运营负责人魏宇宁博士轻轻地说道,“夜鹭有着很强的生存智慧,它们昼伏夜出、观察敏锐,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稳定地延续下来。”

自然中心以和平公园为起点,围绕上海城市生态主题,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讲述上海的自然地理特点、本土动植物知识,以生物多样性、低碳与公共参与为特色,构建市民共建、体验、记录本土生态的风格。

就在前不久,这里的漫野园刚刚结束改造,40余种原生植物在这里扎根,其中30余种是首次在上海的公园里种植,这也是原生植物在上海中心城区集中种植的首个试点。“上海的原生植物和本地野生动物有紧密的联系,会从昆虫开始,逐步影响到两栖爬行动物、鸟类以及兽类。生态环境提升后,已经观察到黄尖襟粉蝶成功繁殖,近十种授粉昆虫前来访花,后续期待多伊棺头蟋等直翅目昆虫,广斧螳等捕食性昆虫陆续出现在园内。”魏宇宁解释道。

野生动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许多选择了跟我们人类相反的作息时间,白天睡觉夜间活动,它们被叫做夜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选择在夜间活动,是因为它们能够避开危险和炎热天气,还能伏击、捕捉猎物,有一定的生存优势。在和平公园这样的城市公园中,大部分的昆虫与节肢动物、两栖爬行动物还有兽类都是夜行性的,因此夜间调查是生物多样性调查必不可少的部分。2023年自然中心一共组织进行了12次夜间调查,涉及自然中心的讲师与工作人员、社会志愿者和青少年参与者共180余人次。调查结果包括近百种多姿多彩的昆虫、狮纳蛞蝓等软体动物、金线侧褶蛙等两栖动物,以及蝙蝠、刺猬等哺乳动物。

魏宇宁表示,如果大家想要夜游公园进行自然观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最首要的就是尊重野生动物的态度,不惊吓、不追逐、不捕捉,这样才能观察到动物自由自在的行为,也能防止动物受到惊吓后为了求生而产生毒液、毒刺、撕咬抓挠等自保行为给双方造成伤害;其次是不破坏这些动物的栖息地,包括花草树木、岩石、树皮砖块、洞穴、水池,都维持其原本的状态;再次是尽可能减少观察者对野生动物本身造成的威胁和影响,包括光线和声音两部分。比如和平公园使用了生物友好的灯光系统,这里的路灯通过调整灯罩的方向和深度,光线基本只朝向行人路面照射,不会对其他区域造成光污染。在这样的环境里,白天活动的动物可以安心休息,夜间活动的动物则不受干扰。夜游的时候建议携带手电筒,但不要用太明亮的光线长期照射动物或者行人。最后是放平心态,寻找野生动物是一项专门的技术,找不到也不要灰心,多多积累平日的观察,同时不要忽略对植物的观察,许多植物在夜间也会有特殊的行为,比如合拢花朵、收紧叶片等。

所以说,如果大家在夜间观察中有所收获,尤其是进行了照片记录的,也可以参与到自然中心的夜间调查结果中来,增进附近的每个人对公园更深入的了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