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方“团圆行动”助失散6年的男生寻亲

“见母子团聚,觉得工作有意义”

记者 陈泳均 通讯员 顾婧妮

    潘女士与失散多年的儿子相认。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通讯员 顾婧妮

本报讯“妈妈!”小潘的泪水夺眶而出,而潘女士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母子二人再度相拥。今年母亲节前夕,徐汇警方在“团圆行动”中帮助一对失散六年的母子重逢团圆。

2018年,潘女士母子在一家超市附近走散。“他先天有智力残疾,走失的时候是15岁。”如今,当21岁的小潘站在潘女士面前时,已然是个身高超过母亲的大小伙子。

“看到母子团聚,我很感动,也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当了十多年法医的徐汇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侯东洋十分感慨。正是他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这对母子重逢相认。

由于小潘系非婚生子女,当年潘女士也背负着思想负担,不想让家乡人知道。作为单亲妈妈,她独自带着孩子四处打工。小潘走失后,潘女士自行寻找无果,当时没有立即报案,2020年,她再次来沪报案,已经时隔几年。

一般寻亲最好能采集父母双亲的血样,但这个案例无疑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如果有双亲血样,就能将目标范围缩小到个位数。而现在,还是要面对很大不确定性。”侯东洋说。

今年以来,徐汇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为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抽调支队刑科所、重案队精干力量组成专班,全力开展“团圆行动”。

作为“团圆行动”专班成员,侯东洋在支队前期大量基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潘女士已采集血样进行单亲比对,梳理出千余条符合此条件的人员信息。而小侯不厌其烦,一条一条信息研判筛选,逐步缩小范围,终于排查出一个疑似小潘的刘姓人员。

可此人的户籍地在上海,这又与小潘原籍贵州有出入。为进一步查清真相,侯东洋追本溯源,发现其身份为流浪收容人员,户籍地为上海福利院。经询问得知,原来当年因男孩无法表达自己姓名和身份信息,福利院为他重新起了名字,目前居住在本市的救助站里。

于是,侯东洋联系上了此时正在温州打工的潘女士,将“小刘”近期的照片转发给她辨认。不出一分钟,潘女士就来电确认这就是她走失的儿子小潘。

今年4月底,潘女士在其姐姐的陪同下来到上海救助管理二站,当工作人员将小潘送到她面前的时候,母子二人都潸然泪下。“今天再相见,他个子也长高了,脾气也变好了,感谢你们!”潘女士和姐姐向救助站工作人员表达了真诚的谢意。

“这对母子团圆了,然而还有很多失联的亲人等待我们去寻找,我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从认亲现场归来的侯东洋将继续和同事们投身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用日复一日的专注去帮助更多失散的亲人们重逢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