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强化三大先导产业引领

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新质生产力

记者 郭颖 陈嘉音

为期6天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昨天启动。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主题,中央和本市主要媒体将深入调研、采访上海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的代表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报道,感受上海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青年报记者 郭颖 陈嘉音

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海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创新突破,生物医药累计获批一类创新药、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分别占全国1/4和1/6,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语料和人形机器人加快布局,打造“模速空间”。2023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重点产业集群深耕提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一批大国重器取得重要突破,大飞机实现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航天“一箭41星”首发、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百万,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未来动能加速培育,面向未来,拓展上海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四个新赛道,前瞻布局五大未来产业,打造张江、大零号湾、临港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发挥制造业主战场作用,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94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工业投资屡创新高,工业投资增长5.5%(制造业投资增长6.7%),新兴动能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43.9%;“海陆空”等领域规模持续壮大,船舶增长15.5%,新能源汽车增长34.7%,航空增长28.8%。

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化转型”加速推进。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紧抓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两个“牛鼻子”,累计建成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3家、示范工厂19家、优秀场景111个,是国家级智能工厂和优秀场景“双料冠军”城市;累计培育“工赋链主”25家、工业互联网平台34个,共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61万台设备,带动21万家中小企业上平台。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累计创建14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8家国家级绿色园区67项国家级绿色产品。

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45万元/人,产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超过85亿元/平方公里,四批55个特色产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近110亿元/平方公里,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进一步攀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3》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上升至全球第5位。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篇,占全国26.2%。

2023年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10%左右;全市财政科技支出528.1亿元,增长36.7%。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位居全球第6位

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35)排名中,上海位居全球第6位。2023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3373.6万亿元人民币,集聚14个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上市企业566家,其中上海89家,排名全国第二;首发募集资金、总市值排名全国第一。

2023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0.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5.5%,占全球比重达到3.6%左右,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新型国际贸易加快发展,2023年离岸经贸业务企业名单扩展到577家,国际分拨中心企业扩展至100家,支持布局海外仓数量达110个。贸易型总部和功能性平台加快集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千亿级市场平台数量达到1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971家。

2023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蝉联全球第一;中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交易;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开启商业运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启动建造。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世界排名从2014年的第七位逐步升至2023年的第三位,成为继新加坡、伦敦之后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