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视频UP主:观菌物之美,造奇幻世界

实习生 朱彬 记者 郦亮

    知名科普UP主“曳尾菌”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实习生 朱彬 记者 郦亮

本报讯 这几天,B站知名科普UP主“曳尾菌”正在为网上有人盗取她拍摄的黏菌图片而忙着交涉。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她拍摄的微观菌物照片和视频在网上相当火爆。她自己也成了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很多人都被“曳尾菌”的这些图片和视频所折服,认为微观世界的这些菌物最能体现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没想到菌物之美引起那么多共鸣

“曳尾菌”虽为90后女生,却从小就喜欢野外生物。中南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的她爱好极广,不仅喜欢拍蘑菇,也喜欢拍鸟,而与微观菌物结缘则是到上海工作之后的事了。

2013年,“曳尾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做助理,由于需要跑到上海很远的郊区才能看到成片的鸟群,所以她将目光逐渐转移到就近能接触到的微观菌物身上。她当时住在工作单位的宿舍,院子里有一个小花园,那里长满了很多菌物。有的菌物看上去颇不起眼,但只要放到微距镜头下,那呈现出的微观之美却足以让人窒息。这样的美那么艳丽,那么灵动,那么变化多端,却又那么富有规律,实在是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

2016年之后,“曳尾菌”开始拍摄菌物视频,以此来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她拍摄最多的便是黏菌。“黏菌生长快,一般2至3天,拍摄周期短。”不过,最吸引她的还是黏菌奇特、精巧的结构和鲜艳的颜色。“对于新发现和刚接触的菌种,拍摄之前完全想象不到它们会怎么生长。即便是拍过的菌物,之后再去拍它时,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她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曳尾菌”把这些图片和视频放到网上,没想到引发了轰动。很多网友都被这微观世界的美所深深震撼。原来这些菌物之美是可以引起共鸣的。于是她振作精神,疯狂地去拍摄那些千奇百怪的菌物。

最有意思的一次拍摄体验是拍钙丝菌。早前,她通过朋友拍摄的一组照片得知钙丝菌这类菌物。“当时我觉得它是我见过最好看、变化又大的一种菌物,所以一直想找到它,给它拍视频。”后来另一个朋友告诉“曳尾菌”,她那里的木耳采样上有疑似钙丝菌的菌物。虽然不确定,但“曳尾菌”仍然花了3个小时跑到奉贤去拿样本。地铁上她闻到上面的铁锈味才敢肯定这是钙丝菌。回到家,她又马不停蹄地架设相机和闪光灯准备拍摄。“钙丝菌是一种吃木耳的黏菌。所以它一开始是像木耳一样的咖啡色,开始繁殖后变成白色,之后又变成深色,紧接着变成粉色、蓝紫色,很像一串葡萄。”“曳尾菌”这样描述钙丝菌的生长过程。

希望买一辆车能去更多地方

除了拍摄菌物的生长视频,作为科普UP主的“曳尾菌”还会在网上与网友进行互动。针对网友提出的类似问题,她还会集中发布科普视频。

对于喜欢微观菌物摄影的入门爱好者,“曳尾菌”的建议是先准备最基础的拍摄设备,包括一款普通相机、一个微距镜头、双头闪光灯、三脚架和快门线。其次是夯实菌物相关的基础知识,认识了解菌物及其生长节奏,这需要足够的文献阅读和知识积累。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检验完善理论。“曳尾菌”在微观菌物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尽管如此,她仍然表示,“自己不是一个主动的科普博主,拍摄微观菌物视频的目的在于分享美、传递美,让人发现美。”

截至目前,“曳尾菌”在B站已发布了166条视频,最高播放量可达442.9万。不过,她拍摄的视频仅仅只是万千微观菌物世界的一小部分。为了能拍摄到更为丰富、奇特的菌物,“曳尾菌”将目光投向了更接近菌物的乡间自然。

为此,现在“曳尾菌”从上海搬到了沪苏的交界地带的苏州吴江。“这里更接近野外环境,菌类物种更丰富,可以拍摄的素材也有更多选择。”她给记者描述自己的畅想,“之后我希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样可以去更多的地方寻找更丰富的菌物物种,将样本带回家培养也会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