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昨天,在“光荣之城人民城市——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红色档案文献展”开幕前,记者体验了一次“穿越”Citywalk,一些档案从照片中跃然到了现实,一场联结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档案文化之旅让人更深入地了解到当年解放上海的真实历史。
在这场名为“一江一河,见证1949大上海的波澜壮阔”Citywalk中,记者跟随档案馆的专家走过邮政大楼、上海大厦、海关大楼、人民英雄纪念塔等城市景观地标,这些城市地标既与上海解放战役进程密切相关,也见证了上海解放75年来“光荣之城人民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
在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三楼的332会议室,就会发现留在这里的一个特殊战斗印记。玻璃窗上,有一个直径为一厘米左右的弹孔,这正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上海战斗中留下的一个印记。除了这个孤零零的弹孔,这座拥有“远东第一厅”,整体风格为折衷主义,钟楼与塔楼又体现巴洛克风格的优美建筑,其他地方都完好无损。
上海邮政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吴晓皞介绍说,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了解放上海的战役。邮政总局大楼是扼守苏州河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反动派企图依靠这栋钢筋混凝土建筑顽抗。为了保护大楼和邮局机关免遭破坏,中共上海邮局地下党总支领导邮工劝降国民党军,后者投降。最终,除东墙上留下的一两个弹孔外,上海邮政大楼几乎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里,同时没有丢失一封邮件,没有损坏一台设备,没有遗失一份档案。
上海大厦脚下,就是上海人熟悉的外白渡桥,在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副主任张姚俊告诉记者,1949年5月26日,负责外滩一带进攻任务的“济南第一团”指战员轮番向外白渡桥北堍发起冲锋,但敌军占据了时名百老汇大厦的上海大厦,依仗居高临下的优势,不仅用火力压制住我军的多次进攻,还企图引爆提前装在桥上的炸药,妄图阻滞解放军向苏州河北岸挺进。就在敌人点燃导火索之际,第三波冲锋部队中一名负伤的战士,利用战友的遗体作掩护,向导火索方向匍匐前进,然后猛地站起身来,一把扯断导火索。外白渡桥安然无恙,这位英雄的生命时钟却永远停在了这一刻。
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原称江海关大厦。1949年5月25日,上海苏州河以南解放。当日4时30分,江海关大厦挂出了30米长的巨幅标语,上书“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 当红日从浦江畔喷薄而出,钟楼上高高飘扬的红旗与巨幅标语交相辉映,上海从此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上海海关的工作人员沙乐介绍说,这幅标语是由江海关地下党员先期秘密拼布缝制书写而成并运送到外滩的。“当时他们也是冒着生命危险,一家一家地去敲开一些店铺求购红布,但是红布还是不够,有人就把自己新婚时留下的红布拿出来拼在一起。挂起红旗和标语的同时,还燃放了一串长长的鞭炮。”
从解放前夕邮政大楼的老照片,到设于海关大楼的人民保安队的臂章仿真件,再到解放初陈毅等签发的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委任状、解放初市民在中国银行排队兑换人民币的老照片等等,一路上,每到一处,青年档案人都会现场展示一组组档案仿真件或历史照片,与现在的建筑和场景进行比较,让人从惊心动魄或是感人至深的过去“穿越”到国富民安、祥和安宁的现在。而这些档案也呈现于昨天开幕的展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