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委约作品《我们的世界》展现当代作曲家青春力

用华美乐章向光荣之城致敬

记者 陈宏

    上海交响乐团为观众奉上一部彰显鲜明时代精神的原创交响乐作品,在音乐中感受中国精髓和中国性格,体验更为多元的交响音乐。

    受访者供图

5月24日下午,“光荣之城”主题音乐会《我们的世界》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青年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张橹执棒,演绎了上交委约作品《我们的世界》2024版,配以主讲人的阐述与讲解,带领大家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力量。在演出后,上交还举行了作品研讨会,作曲家与文艺评论界、媒体界以及观众代表座谈,畅谈了作品的诞生始末和艺术特色。据悉,包括这场线下演出在内,上交将在线上线下推出4台主题演出,致敬“光荣之城”,擦亮城市红色文化名片。

青年报记者 陈宏

用红色作品为时代画像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介绍,《我们的世界》是一部由四个独立乐章组成的音乐作品,以多元的创作手法、开阔的音乐视野为时代画像,同时也用音乐追溯过往,勾勒未来。

作品由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四位当代青年作曲家黄凯然、张巍、杨帆、郑阳联袂打造,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以“温暖中国”“速度中国”“幸福中国”“未来中国”四个独立乐章组成,以青年人的视角,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展现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合作多次、早已成为好友的四位作曲家,每个乐章都展现了鲜明的个性,乐章之间联系起来,拼成一个音乐的万花筒。

四位作曲家都是80后,四人做了很多比如调性、强收还是弱收、风格走向等技术上的沟通,而情感上的沟通,因为大家语境相通,所以很容易共鸣。第三乐章“幸福中国”的作曲家杨帆说:“虽然写作内容不同,但扩展到大框架下,我们的情感基底是一样的。我们的孩子、父母、家人,我们的小区、公园、大好河山都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用年轻人的情感肌理展现和想象现在所处的当下和未来的世界。”

作品于2022年首演,并在去年压轴亮相文旅部组织的“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获得全国专家的一致好评。四位作曲家根据专家建议,不断打磨,此次在“光荣之城”主题音乐会中带来了最新的2024版。因为大的交响乐作品有一些篇幅上的限制,我们这次在做命题的时候,其实跟4位主创也有过一些这方面的沟通,我们到底要做一个什么体量的作品?我们后来希望这个作品既是一个集结起来的大的、完整的作品,同时在未来的使用当中,每个乐章都能够有其特色的单独的使用。”周平说。

在打磨提升的过程中,作曲家们之间的合作故事,也打动了不少乐迷和观众。第四篇章“未来中国”的作曲家郑阳透露:“我们上次在哈尔滨的时候,上交发了一篇公众号,是我们4个好朋友非常随意的合影,当时感动了很多人。我们作曲家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有很独立的思想,集体创作虽然屡见不鲜,但是只有能够真正4个人心往一块使,做无话不说的良性合作,才能真正做好集体创作。所以,这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已经超越了一部委约作品的范畴,它还多了一些情感和人情味的感觉。一部作品凝聚了大家共同的情感,凝聚了对祖国、对世界的思考,我非常开心。”

与光荣之城同奋进

一部凝聚了各方心血的作品,也得到了观众和专家们的认可,提升了上海红色文化的显示度与亲和力。作为国际知名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也始终用作品与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砥砺前行,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共同奋进。

自新中国成立起,上交就创作、首演了一大批红色经典交响乐作品。1949年,乐团演奏员林超夏为刚刚被确定为“代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进行管弦乐配器,并由黄贻钧指挥录制发行唱片献礼新中国;1962年丁善德《长征交响曲》首演,1965年“上海之春”开幕音乐会上,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电影乐团联合首演吕其明的《红旗颂》;驻团作曲家瞿维及朱践耳的两首经典之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幻想曲》等一大批经典交响乐作品,也都是由上海交响乐团几代指挥在各个历史时期首演。

上海交响乐团始终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聚焦民族复兴主题,委约创作了多部重量级的交响乐作品,推出一大批极具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精品佳作,用倾情创作礼赞新时代,用华美乐章激荡新征程。2019年,上海交响乐团出版《中国交响70年》唱片集献礼新中国70华诞,展示中国交响乐发展的辉煌成就;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四部新作《逐浪心潮》《父辈》《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中国颂》,并开启“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巡演”。

此次的“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中,上海交响乐团还将于5月24日、6月14日和6月28日的19:30,推出三台线上主题音乐会,聚焦民族复兴主题,包含多部极具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精品佳作,用倾情创作礼赞新时代,用华美乐章激荡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