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评论员 张逸麟
1949年6月10日,大上海硝烟已散,怀着对新时代的憧憬,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人迈进了富民路43号的一间陋室。掸去灰尘,在桌面上铺上白纸,写下了《青年报》的第一个篇章。
去呐喊,去挥墨,去大干一场,去交万千朋友。
从青年中来,到青年里去,是他们的信念;“做青年人的知心朋友”,是他们桌边、床头、心中的座右铭。
时代需要记录,青春需要书写。这支笔,随时代起舞,为青年鼓呼,作为团中央上海市委的机关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是不变的使命。
1982年4月底,身怀六甲的青年女工陈燕飞跃入苏州河,救起落水女子的事迹传遍申城,无论是“浦江义侠”的名号,还是“当时心里怎么想的?”“是不是想到雷锋?”等铺天盖地的提问,都让陈燕飞倍感压力而有些无措。青年报记者与陈燕飞倾心对谈,并记录下了真实的一笔:有人在水中挣扎,总不能见死不救,哪里会想那么多? 用朴素的文字记录真挚的情感,便是大美。
2024年5月,正在普陀区中心医院实习的马超旭同学,迅速回应病患家属的求救,跪在地上为突发状况的患者实施急救,在对方转危为安后悄然离去。青年报记者找到了小马同学,传递“这份职业挺酷的,治病救人,责任重大”的心声,并留下了《少年,你这一跪,太帅了!》这篇报道,用生动的笔触书写新一代的青春,亦是大任。
75年来,作为记录者,《青年报》见证了一代代青年的挥斥方遒。媒体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当初的“跃然纸上”,到如今追求“无限空间”的全媒体呈现,《青年报》始终坚持做一份有温度、知人心的媒体,无论报纸端、PC端还是移动端,最温暖的终端永远是人心。
聆听心声,以青年视角去展示青年风采。“青春上海”“青年人物”等栏目呈现青年的时代典型;“青年调查”“青年发现”等栏目挖掘青年的社会关切;“留在上海”等系列全媒体报道,展现青年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羁绊与情缘。类似专题策划随着《青年报》与“青春上海”新媒体深度融合,将会以更丰富更生动的形式呈现,让青年的信息世界多点料。
以心立言,以青年态度为青年建言。“青年时评”栏目“为青年发声、发青年之声”,本着尊重青年、倾听青年、携手青年的初衷,持续输出青年立场和青年观点,与读者交真心、讲真话、诉真情,给青年的理性价值与情绪价值加点分。
将心比心,以青年方式回应青年诉求。“青春上海ACT+”服务平台福利送不完,舞台搭不够。人工智能、创新思维、文创等领域的赛事将持续优化升级,音乐会、快闪店等时尚形式将推陈出新,推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全新模式的建立,为青年的日常生活添点彩。
一笔画不出两颗心,除非心心相连。科技的进步,推动媒体平台融合,时代的前行,更加推动媒体与读者融合。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做青年人的知心朋友”的信念方能青春常驻。
与新中国同龄是荣耀,激励着青年报人不断磨砺心怀“国之大者”的笔锋;与新时代同行是使命,催促着青年报人持续打造真实、时尚、贴心的媒体产品;与新青年同心是信仰,亲切地道一声:嗨,朋友!青春由我们一起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