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新时尚”成为居民“好习惯”

青年报

    2019年,上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这是一场关乎城市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变革。如何让更多市民懂分类、会分类、愿意分类? 这些年,来自上海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杰见证并参与了上海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走向“居民日常”的巨大变化。

    首先,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全社会垃圾分类的良好风气。

    早在2018年,当时陈杰看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全市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便主动报名加入,作为总队代表上台领取了垃圾分类志愿服装—“黄马甲”,并首创了“黄马甲在行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1+X新模式。1是指一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X是指通过宣讲培训、守箱监督、上门指导、节能环保、主题活动等多措并举,吸引带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并在全市推广。五年多来,他带领100多名志愿者,组织开展了500多场宣讲培训,60多场主题活动,带动更多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年暑假还开展科普讲堂,引导学生积极加入“环保小卫士”学生志愿服务队,通过小手牵大手,形成志愿者源源不断的爱心接力。

    其次,与村居结对,创新方式方法,共同解决垃圾分类诸多难题。

    陈杰和他的团队深入社区,通过不断宣传引导,金点子征集,推出了垃圾分类宣讲员、监督员等岗位,让居民在志愿服务中收获责任感和成就感。还通过变废为宝,打造了九宫格植物科普园,让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此外,陈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发挥特长,活动中联合健康义诊,制作并免费发放垃圾分类宣传香囊、宣传扇等文创品,上面印有垃圾分类查询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知道如何正确分类,深受居民喜爱。同时,注重活动成效的释放,将垃圾分类融入居民日常。

    一方面,要多开展些有实效的专项活动。比如近两年,全市举办了垃圾分类“随手拍、随手改”志愿服务百日行动,陈杰在普陀、嘉定等地开展了8场巡回宣传,号召居民用手机拍摄上传垃圾分类整改前后照片,还能获得志愿服务时长,推动人人都是垃圾分类志愿者。另一方面,要让更多居民主动参与。2023年在南翔镇8个社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回收日活动,共计回收物达8200公斤,结合创城环境整治,志愿者和居民一起拾捡垃圾,清理楼道,社区环境焕然一新,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中得到实惠、看到变化、增添信心。

    目前上海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一直在路上,而志愿者正是这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希望更多人能够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影响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服务更多人,让垃圾分类“新时尚”成为居民“好习惯”。文/萧翔

2024年0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