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唱响千年庄行。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广场上羊肥梨香,舞台上青春酣唱。7月12日傍晚,2024上海庄行第十七届伏羊节暨第三届青春上海大学生音乐节走进庄行活动拉开帷幕。当广场舞台上乐声响起,来自上海七所高校的大学生乐队和歌手走进庄行,持续两天唱响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青春旋律。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邬斌,奉贤区委副书记唐晓腾,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李莉出席并为开幕式按下启动柱。
青春酣唱
大学生走进千年庄行
本届伏羊节以“羊肥梨香乐享庄行”为主题,由奉贤区庄行镇人民政府、奉贤区融媒体中心、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奉贤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办。今年的伏羊节不仅延续了传统的羊肉美食文化,更是点燃了夏日夜经济,以音乐、美食、夜经济为核心亮点,为游客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夏日盛宴。
更特别的是,本届伏羊节还特别联合了青年报·青春上海,打造“第三届青春上海大学生音乐节走进庄行”专场,呈现一场“青年+乡村振兴”音乐嘉年华,以动人的青春旋律激扬乡村活力,将自信的青年原创音乐有机融入“上海庄行伏羊节”品牌建设,助推文旅新风尚,书写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初次登上乡村的舞台,大学生歌手们多少有一点新鲜,也有一点兴奋。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了解上海的乡村,了解上海乡村的习俗。来自复旦大学数学系的丁一同学说,他家住在嘉定,在周末也会跟老人一起去嘉定老街或者周边的古镇游览,欣赏美景美食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这些经历和喜好,可以让自己对上海的历史更加了解,感受到上海除了高科技以外,还有如此丰富的底蕴,更加热爱这座大城市。
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七所高校近40位乐手参与本次音乐节专场,带来了超过50首歌曲。上海体育大学的歌手尤圣慈当兵退伍不久,大四的他,以一曲《再见》诉说着同窗情谊,让很多观众沉浸其中。
音乐节上,有两支乐队来自复旦大学,他们演唱的《曾经少年》《那个夏天》等歌曲,青春洋溢,又十分应景,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下这一个夏天的音乐和美食记忆,也见证千年庄行这年轻的一刻。
羊肥梨香
民俗旅程同乐享
三伏天吃羊肉喝烧酒是庄行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饮食文化,已被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素有“千年伏羊看庄行”的美誉。传统中医认为,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养生之道,符合“冬病夏治”“治未病”的辨证诊疗之道,民间一直有“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养生经验谈。
南庄路4399号音乐美食广场作为历届伏羊节的主要举办地,也被当地村民称为“伏羊广场”。每年还未到伏天,这里早已是人头攒动,游客们从上海的各个角落慕名而来,尝一份羊肉,品一杯烧酒,体验当地人的伏羊文化。
今年,伏羊节与青春上海大学生音乐节联手,广场的气氛更为热烈,同时,各项乡村旅游活动也以人们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召唤着人们走进庄行。
庄行在历史上是一个富庶的农业地区,被称为“花米庄行”。除了羊肉烧酒,和冠绝上海的本地特产上海蜜梨,庄行老街也很值得游客走一走。老街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街镇,漫步老街,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为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伏羊节开幕现场,还全新发布“2024上海庄行伏羊节品夏地图”。地图集合全镇区域内精品的吃喝玩乐点位,包含音乐美食(伏羊)广场、庄行老街、庄行郊野公园、精品民宿,以及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餐饮等,为游客提供一场丰富多彩、难以忘怀的夏日之旅。
一图在手,或许你未必一定要在高峰时段去挤那一个座位,按图索骥,庄行处处是美景。
美好相遇
乡村原来这么美
大学生们在台上是歌手,台下则成了一个个“好奇宝宝”。“羊肉+烧酒”的民俗让他们觉得颇有仪式感,看着大伏天汗流浃背的食客,一个个跃跃欲试;个大微甜的翠冠梨让他们大开眼界,没想到还有这么好吃的水果;村民的乡音让他们好奇,虽然学生中不乏上海小囡,但那发音独特的方言别有一番特色。
来自同济大学的陈黎早出生在上海,用她的话说,20年的时光,她也见证了上海的很多变化,但是一提起参加青春上海大学生音乐节走进庄行,她还是一脸的激动——在她的青春年华中,还没有真正亲历过乡村生活。
陈黎早很喜欢国风歌曲,所以在音乐节现场她演唱《身骑白马》,觉得歌中的韵味和现场氛围感很搭。庄行伏羊节让她新奇又兴奋,她说,“正好适合我这个‘吃货’。”当天,喜欢国风的她身着一袭马面裙上场,她表示,想穿着马面裙走遍庄行,看尽这里的乡村景象,她也会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让大家都见证实施乡村振兴工程的上海乡村。
很多大学生生长在城市,乡村对于他们来说还很陌生。第三届青春上海大学生音乐节走进庄行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让这些大学生们走进乡村,接触村民,瞭望田野,使得“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成为具象的概念。同时,将青春上海大学生音乐节与伏羊节嫁接,他们的歌声直接为乡村文旅推波助澜,成为推动乡村文旅的积极因子。
现场,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田雨均为青年报·青春上海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颁牌,此举将继续助力“青年+乡村振兴”更进一步。
同时,来自黄浦区高校联盟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希望之树”爱心协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现场多个岗位为市民开展志愿服务,保障活动顺利举办,贡献青春志愿力量。伏羊广场上歌声悠扬,郊野公园里绿浪翻滚,田头农家蜜梨飘香,古镇老街韵味绵长……对于这些年轻的学子,庄行也许将是他们与乡村振兴美好相遇的开始。青年报 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