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结合“大课堂”

让思政课更生动鲜活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观众在电影院里看奥运。大银幕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影院内响起激动人心的国歌大合唱。这一幕让思政教育工作者许瑞芳倍感激动。

    许瑞芳是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奥运颁奖唱国歌的场景,在她眼中,正是思政教育成效的一个表征,思政教育或许不直接落在考试成绩上,但一定在各个行为细节里透出其张力。这个暑假,她基本不得闲,一直在为有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调研和集体备课而忙碌,希望在秋季开学能有更多生动鲜活的内容注入到各学段中。

    思政教育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许瑞芳认为,“一体化”实际上是要解决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我们期望思政课达到的育人目标是,学生能够对党的创新理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认同,并去践行。”如此,小学阶段应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不同学段均有不同的子目标,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需要整体融合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构建整体推进的协同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相关区教育局等单位组建一体化教研团队。如今,研究团队细致梳理大中小学思政课共有的教学主题,开展了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和我的祖国”“伟大的起点”“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精神血脉”“以中国式现代化奋进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等为主题的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活动,推进理论课堂与实景实践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课堂”,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善用大思政课’资源,教育工作者更要擅于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许瑞芳认为,我们要充分利用上海市红色资源优势,尤其是用好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实现校内校外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好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

    今年暑假,华东师范大学协同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中共一大纪念馆等单位开展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集体备课会、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河南省)联合主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都在火热开展,不同学段的老师相聚在线上线下,互相学习借鉴,将主题引向深入,同时,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任务新挑战,把握好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一体化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有效地融入到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

2024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