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2024上海书展的“1+1+X+N”模式正在高效运转。第一个“1”是上海展览中心的书展主会场,第二个“1”是上海商城的“国际艺术图书专题展示区”,“X”是遍布全市的若干个分会场,“N”则是设在福建三明和新疆喀什的分会场。青年报记者在探访时了解到,这个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书展各会场的联动,织起了一张覆盖全市的“阅读的网”。“书香满城”之“满”,真的已经是名副其实了。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书展一日游:
上午浦东,下午浦西
昨天一大早,市民金女士就带着儿子赶到浦东图书馆来看“双璧生辉”中国儿童文学“任氏兄弟”纪念展了。由上海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浦东图书馆和上海儿童文学基地一起举办的这个展览,也是上海书展分会场里的一大亮点。看到那些“任氏兄弟”的书籍、手稿、图片还有证书,母子俩都很兴奋。金女士指着一本作品对孩子说,“妈妈小时候就是读这些书长大的,写得真是很美好,回去给你买几本好不好?”
“任氏兄弟”指的就是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任大星和任大霖兄弟。任大霖先生1995年就去世了,而任大星先生则是2016年以91岁高龄走的,所以青年报记者倒是与任大星先生有诸多交往。老先生当时80多岁了,很瘦,但是精神很好,对记者说起对儿童文学的看法时铿锵有力,对待后辈却是相当随和,一点看不出这就是那位编《少年文艺》杂志,写出过《吕小钢和他的妹妹》《刚满十四岁》《野妹子》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的作家。
此次“双璧生辉”展是一个纪念展,其实也是“任氏兄弟”的一个文献展,里面有大量珍贵的手稿、图片和作家生前写作用品。金女士告诉青年报记者,看到这些展品,她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这是几代人的美好回忆。当然,从这个文献展也可以瞥见上海儿童文学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脉络。因此该展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颇受关注。
作为书展的一个分会场,浦东图书馆是“1+1+X+N”模式中“X”的一员。他们此次举办的很多阅读活动,其实对书展主会场的一个有益补充,并且与书展主会场形成了高效联动。金女士就告诉记者,她住在浦东龙阳路附近,所以上午先到浦东图书馆看展览,下午就要去浦西上海展览中心逛书展主会场,“书展一日游”已经安排妥当。
书展分会场:
内容提升是关键
要让上海书展主会场和分会场优势互补,高效联动起来,分会场内容的安排是一个关键因素。静安区图书馆作为上海书展的静安分会场,这次就将书业资深策划人、出版人汪耀华的讲座作为“万象可阅读”第十三届静安读书周的启幕。
作为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的汪耀华全程参与了20届上海书展的历程,是书展发展的见证者,所以这次书展期间他很忙碌,很多场合他都会参加,向读者讲述他和书展的情缘。但记者注意到,他在静安分会场的讲述内容和在其他会场讲得有所不同,和读者的互动也是“量身定制”的。
此次静安读书周与上海书展主会场的日程完全重合,包括绘本《当京剧遇上三国》新书首发、《魔都往事》新书分享会、品·读——最美书漫谈、“静享阅读 印你而美”书香环游集章分享、哈利·波特的魔法阅读之旅、夜宿图书馆之城堡奇妙夜、静图约书疯狂免邮周、红色经典黑胶唱片展、杨正新得意书法展等等。此外“影像上海·悦读静安”上海静安影像库也在书展期间正式上线。
除了静安分会场的60余场活动之外,其他书展分会场的内容品质也颇高,数量也很惊人。这次上海书展阅读活动总数超过1000场,主会场举办活动556场,这意味着其他分会场也有近500场阅读活动,成为上海书展的半壁江山。
“这些分会场打出了‘一区一特色’的口号,这就意味着他们都会做出自己的特点,读者想参与体现相关特色的阅读活动,那就只有到那个分会场去。相对于主会场来说,分会场绝对不是附庸和摆设,它们是相互连接,又相互独立的存在。”资深出版人李德明对记者说。
书香满城:
“织”起文化之网
就像汪耀华一样,记者注意到很多嘉宾都在上海展览中心书展主会场有活动,但他们也会出现在分会场上,并且为分会场的讲座独家定制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如果在主会场见不到这位嘉宾,那还有可能在分会场见到,而且不用担心他(她)会讲得和主会场一模一样,因为内容都是全新的。”读者朱女士前天在主会场听了一位嘉宾的讲座,昨天她就赶到位于徐家汇书院的分会场来参加这位嘉宾的阅读分享会。一连见了两次,但内容却很不相同,这让朱女士觉得太值了。
上海书展其实施行主分会场制已经有几年了,但过去觉得好像主会场和上百个分会场都各干各的,缺乏必要的连接和沟通。当然,这样一个结果是出现了大量内容重复的活动。很多读者去了主会场就不想去分会场,去了分会场就不想去主会场。现在“1+1+X+N”模式下的这种主分会场之间就形成了 “呼应且独立”的关系,让很多书展的会场都变得熠熠生辉,是不可缺少的存在。
在“书香上海”的背后,人们往往喜欢用“书香满城”来形容这座城市浓郁的阅读氛围。这个“满”当然不仅仅是指开了多少书店,举办了多少活动,设立了多少书展分会场,更重要的是指这些场所和活动织起了一张“网”,在这张“文化之网”“阅读之网”中,每个读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所爱,过得舒服且充实。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