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青年报记者 郭佳杰 制图/李肇】
2005年上海书展时,台风“麦莎”与申城擦肩而过。那会儿,我们的记者郦亮正被“麦莎”裹挟的狂风暴雨堵在上海展览中心门口动弹不得。当时的他估计怎么也想不到,原来自己这个毛头小伙在刚工作没多久时,便已经与采访生涯中为数不多的狼狈时刻不期而遇。后来他说,“是书展让我见识了台风”。
那会儿,上海书展才办到第二届,像个襁褓中的婴儿,吸吮着这座城市给它的养分,健康茁壮,充满希望。那一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加快发展会展业、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回首望去,许多愿景已然成真。
二十年前那个夏天,上海展览中心里人山人海,郦亮就此与书展结下深深情缘,此后的每一届书展他从未缺席。而那个夏天的我,刚刚收到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那会儿,距离我和郦亮相识还有四年。
依然是那一年,还没从《青年报》退休的王唯铭早就是圈内德高望重的“老法师”,仍旧笔耕不辍的他将在四年后带着自己的作品首次登上上海书展的大舞台。那会儿的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预知,在未来若干年里自己会和郦亮展开无数次合作,会做许多和上海书展有关的新闻,会被三杯花雕酒下肚后异常豪爽的王唯铭老师搂着肩膀叫“小兄弟”。
谁的命运不曾遇过几个岔路口呢?奇妙的是,总有一种力量会让几条不同的岔路暂时汇聚到一起。回首望去,缘分妙不可言。
二十年时光不长不短,陌生的命运交织纠缠,分岔的路口汇聚离散。或许上海书展就是拥有奇妙力量的那一个。每年八月的酷暑和风雨无法阻挡,我们持续见证着热爱,共赴这场文化盛宴。二十年间,无论上海书展发生过多少变化,那些不相关的命运总会准时抵达,这甚至成就了一座城市文化的底色。作为媒体人,我们有幸见证并记录这一切。岁月流转,我们与书展的故事,仍在继续。
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