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集成文物艺术品领域“上海方案”

放大“入海口” 畅通“回归路”

青年报 记者 郦亮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过去“向外散”的中国文物近年大批回流。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方面中国的藏家有购藏海外中国文物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外国卖家看“行情已到”也纷纷想出售手中的中国文物。双方需求都有,但如何让海外文物回流之路更为畅通,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这方面,上海基于进博会平台推进的社会文物流通综合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0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过去“向外散”的中国文物近年大批回流。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方面中国的藏家有购藏海外中国文物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外国卖家看“行情已到”也纷纷想出售手中的中国文物。双方需求都有,但如何让海外文物回流之路更为畅通,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这方面,上海基于进博会平台推进的社会文物流通综合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青年报记者 郦亮

    “5件免税”是个好政策

    去年在浦东碧云美术馆举行的第二届“海上来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物艺术品公益展”轰动一时。这次展览汇集了包括常玉、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吴冠中、黄宾虹等12位近现代知名艺术家创作的28件精品之作。按理说,在作为文化高地的上海,这些名家名作并不鲜见,而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这些展品均为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免税进境销售的文物艺术品。

    大家都知道,艺术品进入中国销售是需要缴税的,一般是1%的进口关税和13%的进口增值税。也就是如果一件艺术品售价是1000万元人民币,那其要缴的进口税可能就要超过140万元。这对很多藏家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之前几年,因此而“黄”掉的海外文物回流不在少数。那么现在,这个“海上来风”展,把艺术品的这些进口税都免掉了,其购藏的成本显然是大幅度下降,难怪有那么多人对这些作品深感兴趣了。

    让这些回流的艺术精品得以免税入境的依据正是2020年10月1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局联合发布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每个境外展商在进博会展期内销售5件以内的艺术品、收藏品和古物类进口展品,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这里面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销售艺术品、文物是“5件之内”,这给免税限定了范围;其二,这个利好政策是为进博会度身定制的,其他平台目前还没有,这也是吸引境外展商参加进博会的一个举措。

    上海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青年报记者, “5件免税”不是“一免了之”那么简单,在实际操作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流程。从报关、物流、保税仓储、保税出区展示,到布撤展、留购、清关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文物、海关、进博局、外汇等各部门通力合作、紧密衔接,切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经过数年的实践摸索,“5件免税”政策形成规范化操作细则。

    “6个月×N”制度是怎么回事?

    应该说,国家专门为进博会制定“5件免税”政策,是基于大量海外中国文物有回流需求这个基本事实。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就像前面说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现在这些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很想“回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吕涛曾提出要让海外流失文物“回家”路更畅通。在他看来有四个方面必须要解决。一是打造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立一个公平、开放、透明的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吸引全球买家和卖家参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二是加大对文物艺术品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力度,提升中国在国际文化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三是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鼓励文物艺术品的合法交易和流通,打击非法贩卖和走私,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四是加强与国际文化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应该说 “5件免税”政策已经涉及了吕涛所提建议的多个方面。除了“5个免税”之外,上海还有一个“杀手锏”,就是“6个月×N”制度。2022年8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10月1日起施行。这部地方立法明确了文物临时进境“6个月×N”制度。“6个月×N”制度是国家文物局在改革试点中,授权上海实施的全国唯一的自贸区保税区内文物进出境创新制度,即可以6个月为单位连续申请文物临时进境延期复出境。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显著,上海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办理文物进出境的首选口岸,更多海外中国文物可以以保税状态留在境内。

    “6个月×N”制度是什么意思呢?青年报记者也做了一些研究。按照以往做法,文物入境中国就要缴税。但是现在有了制度之后,入境文物就可以享受“境内关外”的政策——东西在中国境内,但处于保税状态,不用缴税。这样,很多文物可以在中国境内展出、交易,但不用缴税。这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活跃上海的文物交易,使上海真正成为“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辅助配套措施也很重要

    在多管齐下中,上海离“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目标越来越近。2023年全年上海共举办文物拍卖会863场,上拍标的157029件,总成交额突破50亿元。

    上海推进社会文物流通综合改革,需要一个完善稳定的文化市场环境。近年来,上海制定施行一系列文物创新政策,包括推出《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启动社会文物领域系统性改革,放大国际文物艺术品“入海口”,畅通海外文物回归“主通道”,以精准有效、务实可行的举措,推动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营商环境、交易规模、集聚效应显著提升。

    针对古玩旧货市场中大量存在未经审批而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情况,上海规定古玩旧货市场内的商户可以由市场主办单位统一取得文物商店设立许可,依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并通过市场主办单位在申请许可时一并提交商户基本信息、商户发生变动时及时变更相关信息、明确市场主办单位管理责任等制度设计,形成政府管古玩市场、古玩市场管商户的监管模式。

    这项举措使大量的小规模商户可以在“阳光”下合法开展文物经营活动,大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实施以来,已有云洲、虹桥、中福、新藏宝楼、豫园等5家古玩旧货市场统一申领了文物商店资质,共涉及246家经营文物的商户。

    长期以来,鉴于广大市民对文物鉴定咨询有较大需求,同时法律法规中对文物鉴定的审批和资质存在真空地带。2017年3月以来,上海市文物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组织10家单位率先面向社会开展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服务,同时制定《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推荐单位工作规程》,作为此项工作的具体操作依据。

    目前,公益鉴定从地域上基本覆盖上海所有中心城区和五个新城,从时间上基本覆盖所有工作日和双休日。工作开展以来,市民关于社会文物鉴定的投诉求助同比下降80%,各类打着文物鉴定旗号的诈骗公司在上海也逐渐失去立足之地。

2024年0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