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数字小屋。

“一键叫车”智慧屏。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摄
老人不会用叫车软件,宝爸宝妈晚上要帮娃打印试卷找不到打印的地方……随着社区老龄化程度逐年递增、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日益多元化,对社区治理、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新技术解决基层治理和服务难题? 近年来,临汾路街道社区工作者打造“数字家园”,创新多样化应用场景,让居民共享数字红利。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数字技术融入寻常百姓家
临汾路街道聚焦衣食住行、就医等居民高频“急难愁盼”事项,不断增强“数字温度”,帮助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高大上”的数字化技术进一步融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了解到,目前临汾街道共设有3个24小时开放的数字小屋,里面摆放了居民们需要的设备,有的宝爸宝妈晚上八九点要打印试卷,扫个码就能轻松使用24小时共享打印机。数字小屋里有24小时自助购药机,方便深夜急需购药的居民。数字小屋里还有可以实现稻谷脱壳的碾米机,居民想买几斤,就可以点击购买,既方便又实用。
“这几个数字小屋都是利用社区现有的闲置空间打造的,面积不大,十几平方米。”临汾路街道社会工作办主任苗丽娜介绍说。
近年来,临汾路街道在辖区内38个小区门口安装了“一键叫车”智慧屏,在20个居民区安装了“静邻帮办”“一网通办”服务设施,在5个人流密集场所安装了数字公话亭。
“我们的社区工作者针对基层治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数据赋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站在数字上治理社区’。”苗丽娜介绍说,首先,数智增能,增强基层问题发现能力。依托“社区大脑”,在电梯运行、占用消防通道、高空抛物等小区治理场景布设感知元件,构建起了24小时监测社区运行体征的物联“感知网”,有效提高小区运行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的效率。其次,数字吹哨,深度赋能基层治理。通过数据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数字吹哨-及时处置-评估反馈”的精准精细化闭环管理机制。比如,通过数字吹哨,构建起独居老人关心关爱预警以及加装电梯年检等及时提醒,帮助社区干部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响应需求。
涉及社区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上,该街道依托大数据,直观分析各类公共服务空间的辐射半径、服务人群等信息,推动决策从“主要依靠经验”向“主要依靠数据”转变。
让数据“跑路”代替工作人员“跑腿”
此外,聚焦基层一线日常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以及高频服务事项,街道通过内部机制优化与外部数字赋能双向驱动,努力为基层减负增能。一方面,为基层减负。深化数据应用与数据共享,加强社区工作流程优化与再造,搭建面向全街道的“一网协同工作台”,推出“智慧报表”“不用跑审批”等应用场景,实现减报表、减证明、减跑动。比如将居民区工作经费的申请、审批、核准等事项一揽子放到线上,自动逐级通过短信通知的形式传递至各级审批人员,让数据“跑路”代替工作人员“跑腿”,提高审批效率。
再比如,临汾路街道首创依托“社区云”平台30秒“一键居住证明开具”功能,自上线以来已有400余人在线开具证明。另一方面,为治理赋能。推动前沿科技助力社区治理,进一步增强基层问题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综合履职能力。
苗丽娜介绍说,推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科技赋能基层能力建设,街道率先推出政务领域对话机器人“临小助”,打造社区工作者的“数字助理”,探索基层工作人员能力提升新模式。目前,已能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15个部门190多项面向群众事务政策查询,在线自动生成文案,每日推送内参,助力基层干部化身“全岗通”。此外,街道还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应用于社区停车管理,让居民实现“零材料”申请停车位,“更高效地办成一件事”。目前,这一做法已在7个小区试点。